54.第54章 ,《秦律》功不可没(2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这一路白猛,极其小心谨慎,即便是在行军的时候,也结成一个防御阵型,长矛兵在外线防御,阵型好像一个刺猬一般,防止徐凡他们进攻。

    面对秦军上万人组成的一个刺猬大阵,徐帆这500骑兵就有点不够用了,只能在外围盘旋。徐凡也有自知之明,带领骑兵过来,主要是阻碍敌人行军,给南下的义军争取行军的时间。所以即便是面对秦军,他也没有主动冲向秦军的长矛方阵,只是让秦军的速度快不起来。

    白勐应对的方法也很简单,每日只行军三十里,下午的一半时间都用来建设营寨,深挖壕沟,陷马坑,拒马统统摆在营地外围,不给徐凡一点可乘之机。

    面对这上万秦军,只要白勐不露出一点破绽,徐凡这500骑兵是奈何不了敌人的。

    秦军行进了两日,终于来到项县,结果只看到了一座空荡荡的县城,粮仓是空的,武库是空的,甚至连整个县城也是空的,整个项县就好像一座死城一般。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能造成如此的效果,秦朝的连诛制度功不可没。

    《秦律》法令条文太细致,百姓动不动犯法,最关键的是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得到一本《秦律》了解其中的法律规定,对于愚民之策,秦朝上下都是极其认知的,法律的解释权是秦吏说了算的事情,他们说你犯法就犯法。

    这么多年下来,百姓已经形成了抗体了,在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犯法的情况下,你都有可能被抓,当自己觉得自己犯法的时候,他们就真按自己是逃犯来做,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当一个待宰羔羊等死或者的逃亡成为山贼土匪,当突破极限之后,等死的百姓也会奋起反抗。

    而现在百姓对《秦律》恐惧的这根弦被义军砍断了。

    义军在项县住了这么久,百姓们几乎全部都和义军接触过,项县百姓的估计,秦军的来到他们小命根本不可能保得住,这时百姓还不敢和秦军拼命,为了保命只能跟着义军继续南下了。

    所以秦军来到项县见到的就是一座空荡荡的城池了。

    这种情况让白勐无比气愤,却又无可奈何,他倒不是气愤百姓跟着叛乱走,百姓加入叛军,他们的军功反而会更多。

    白勐真正气愤的事,他明明是内线作战,硬生生的打成了外线作战了,叛军所到之处,那真是寸草不生,白勐因为要追赶徐凡他们这些叛军,军队当中携带的粮草并不算多,本来他的想法是,今年秋收各县的粮草还没运输,他可以在县城粮库得到粮草。

    但现在这种情况显然超出了他预料之外,而此时秦军的粮草已经不足十日,这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数字了,他只能派领使者去后方,请求郡守运输粮草来支援大军,同时他继续带领大军南下追杀叛逆主力。

    始皇帝35年11月7日,寝县城下。

    经过了好几日的行军,上万秦军终于包围了义军主力,当看到寝县城墙的时候,白勐内心也松了一口气,只要在寝县把这股叛军彻底剿灭,他们的罪责就能降到最低了。

    百勐命令士兵修筑营地,打算休整一日之后,再进攻叛逆。

      有读者说英雄历史观,说不讲人口,税率,土地兼并情况,但本人自认为还是讲了一些的,查了一些西汉时期的人说的话,大部分说的都是太半税赋,以战国几百万兵力的情况,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所以才有税收的情节。

        而后结合一下现代的情况,大家总不认为上面说多少,下面就收多少,下面小吏也要吃饭,多收1-2成几乎是肯定的事情,还有土地兼并这事情,关中地区土地国有,但中原自实田制度,就说明中原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私有的,即便是始皇帝也改变不了。

        秦末乱世其实和土地兼并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遥远太重,太多,300万人服徭役,能不天下皆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