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卷宗(1 / 2)

加入书签

从玉河沿着西长安街再往里走就是太液池,隶属宣武门的地界正是镶黄旗的管制之所。

  街道上,陈掖臣领着队伍拐进一处宽大的巷子,等马蹄声停止,就看到了他们前方的銮仪卫署。

  这里曾是前明锦衣卫的总部,后改为大清的銮仪卫署,因此牌匾才新挂上不久。

  陈掖臣把缰绳丢给几个侍奉的小厮,见门前排起了长队,有些杂乱,有銮仪卫在维持秩序。

  转过头,又见对面太常寺与督察院不断有人进出,再往远处眺望过去,刑部与大理寺也是一般。

  “大人,怎么了?”旁边有人问道。

  “总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陈掖臣喃喃一句,道:“按理来说,索尼一案只该交给刑部负责,如今又加上了一个范文程,但为什么整个京城都忙起来了?”

  “乃是摄政王明日要亲征了吧?”

  “是啊,全城都忙起来了。”

  “据说是已经调令了京中诸王,你们看那些镶黄旗,就只有豫亲王留在这了。”

  “有传言是染了天花......”

  他问了一句,身边人对此纷纷说起来,一时附和声杂乱起来。

  陈掖臣只是摇摇头,只是看着这般热闹又有些杂乱的景象,驻足良久,方才走进銮仪卫署。

  出来迎他的并不是早已联系好的銮仪卫,而是范文程的那一张老脸。

  驻足在房檐的阴影下,眼神却像在射出光线来,显得很瘆人。

  陈掖臣一笑,倒没有被这一幕吓到,负手走过。

  范文程手上拿着一沓卷宗,也是微微笑着,朝他点了点头。

  一个在闲置在家的保皇派,一个身在朝堂的中立派,见到也没什么好说的。

  ~~

  “范大人刚刚来做什么了?”

  “查几桩旧案。”銮仪卫里有个的叫马锐的文吏应道。

  他是吏部尚书陈名夏的门生,两人早有交道,陈掖臣在汉人官僚体系二代中比较有名,也是跟随陈名夏最早就来到京城的一批人,因此在新朝廷下,许多跟着来的前明师生网中大部分人都占了要职。

  马锐见陈掖臣突然来到銮仪卫署,也不免上来与恩师的儿子说了几句。

  “陈公子怎么到这来了?”

  “有些事想弄清楚...”陈掖臣话到一半,又问道:“范宪斗来查什么旧案?”

  “乃是有关内大臣伊尔登的一些旧事。”马锐道:“他问了属下后,就去了卷宗室,也未与我们做交接,直径拿走了几桩卷宗,还派了几个人守在门口,不让进出...据说是摄政王的命令.......”

  陈掖臣皱眉问道:“卷宗室里连当朝大臣的记录都放了吗?”

  “是。”马锐忽然走近低声说了一句:“銮仪卫创建之初,就是沿着锦衣卫仿制的,因此有很多.......”

  陈掖臣挥手打断他的话,道:“我记得去年领銮仪卫的是摄政王亲遣的佟佳氏大臣,后面病死了,如今的指挥使是谁?”

  “鳌拜。”

  陈掖臣一听就明白了,銮仪卫已被陛下夺回来了,鳌拜一直是先帝皇太极的心腹。

  但他不知怎么,也牵连了不久前索尼谋立豪格之事,被多尔衮搁置罪责,将他遣去了军中,于明日一起出征大同。

  这不禁使陈掖臣意识到一件事...鳌拜即是类似于锦衣卫的指挥使,本不该远离京城,但多尔衮还是一力将他带在自己身边,犹见其防备之重。

  见陈掖臣皱眉,马锐又颇显不安道:“可指挥使大人被调遣去了军中,所以范大人来,吾等也不敢阻拦...这卷宗室内关于当朝的大臣的记录其实很少,几乎全都是有关前明已经过期的卷宗,吾等在此也就起了一个保管看守之职,真正重要的东西在皇城那个銮仪卫署里......”

  “公子也是为这些来的吗?”

  陈掖臣摇头,道:“我来是想看看明廷锦衣卫有关复社的记录......”

  “噢。”马锐闻言,松了口气,道:“有关前明的卷宗都在另一个房里,公子要看,往那边走。”

  “在那里?”

  陈掖臣明显不认识銮仪卫署里这些弯弯绕绕的路,问了一句。

  “我领公子去吧。”

  马锐说完,又看了看陈掖臣身后的御前侍卫,脸色有些犯难。

  这里的銮仪卫署虽然规模较大,也比较松懈,但仍是朝廷重地,陈掖臣是朝廷恩养正五品的二等御前侍卫,又有令牌,他要看,自然没问题,但他身后那些无官无职的御前行走进去,就不合规矩了。

  见状,陈掖臣才让手下人在这里等着,起身随着马锐进了銮仪卫署深处。

  两人很快到达了内庭,这里的道路和房屋更显复杂,条条弯弯的小路通往着各个小平房内。

  对此,马锐也不免说了几句,“前明的锦衣卫体量庞大,囤积在京中的人更有万人之数,因此才有了这么多房间,以供各司其职。”

  “公子且看,那几处是提督东司房,指挥使大人的理事之处,我们这里是西司房,在前明是管事的指挥千户缉拿盗贼与治安之处,我们去的是更里面的提督街道房,专修理街道与沟渠,但因明廷败退后,一封封的卷宗才在清查中从皇城里流出来,卷宗房内装不下,就安排到了此处。”

  “嗯。”陈掖臣应了一句,又指着前面那些带着斗笠的人问道:“那些是什么人?”

  “力士。”

  马锐道:“原本在崇祯年间锦衣卫的人数很多,用不着在招募他们,但大清开国后,人手短缺,前几年范大人还在执政的时候就下令重新招募了力士,专随着銮仪卫缉捕办事。”

  “现在还在招吗?”

  “是。”

  马锐脸上有些得意,道:“有一批就是今日才进来的,公子看他们那昏头昏脑的样子,倒是贻笑大方了。”

  陈掖臣点头,想到在门前的长队,有些印象。

  他对马锐其实也是有些大概的印象,只知道父亲是安排他在銮仪署中做了某个堂官,虽是个小官职,但在举人进京后,朝廷的每个官职都有了竞争性。这几日,众人都在为一个官职争的头破血流,现在倒是有些显现出前明那般沉官之重的景象了。

  他转头继续跟着马锐走进了街道房中平平无奇的一间,见里面每个书架上都几乎摆满的卷宗。

  陈掖臣皱眉进去,随手拿起一封,其上写着“提督街道房官办事捕锦衣卫亲启”,内容正是写着锦衣卫调查京中复社之事。

  看着这些,令他觉得有意思的是,他要翻看的,在前明被视为秘密卷宗的,是一群专管街道修理的锦衣卫调查出来的……

  但即使如此,他在翻开第一页后,就已知道了明廷皇室为何会器重这群鹰犬。

  开篇记载的是复社创始人,有关“娄东二张”张溥张采创立复社的全部过程,再往下翻过便是天下各个地方复社领头人的记载,甚至连他们何日何时去哪了那个地方说了什么话,与那些人是对头,又与那些人交好,都纷纷标注了位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