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见解不合(2 / 2)

加入书签

  当然,这些院士分散在全国各地,主持各自的项目,只能通过全息投影临时召开视频会议。

  其中,当然包括了华夏物理学界领军人物,张青的老朋友——诸葛隆院士。

  除了诸葛隆,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张青,和长官们一样,发出了惊叹。

  “竟是如此年轻的后起之秀,看起来比电视上还要年轻几岁。”

  “电视上可能是特意戴了黑框眼镜和中山装,显得更成熟些。”

  “我们华夏有这样的青年才俊,崛起之日不远矣。”

  "您倚老卖老也要有个限度,人家的项目团队里,有两弹一星勋章的科学家,有图灵奖提名者,还有航天奖得主,这还算潜力团队?这已经是我国顶尖的科研团队了,不是吗?"

  "咳咳,别讨论这些了,让我们开始正事吧。"

  这些专家在核物理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很快就浏览完了张青的报告。他们一眼便大致理解了张青实验的基本原理,即利用类似于爆炸的机制来发电。爆炸后,粒子的冲击会产生类似激光的能量。只要妥善利用,这种激光能量就能转化为电能,从理论上讲,这个实验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所有专家都深知一个道理,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有些事物理论上可能行得通,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比如,完美的莫比乌斯环,理论上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连小学生都能理解,但现实中无法制造出没有厚度的平面。

  核爆发电也是如此。在小型实验中,核爆发电已成功过多次,只是涉及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这个项目的微型实验可以说已无进行的必要。

  但一旦升级到大型实验,就会立即出现各种无法克服的难题。尤其是使用核爆,会给国外势力提供借口,指责中国借此机会进行核试验等。

  有几位专家曾亲自参与过熊大国科学家的相关实验,深知此项目的难度绝非一份简单的报告所能概括。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像军工委主任一样,分成了两个阵营。

  "这个项目耗资巨大,我当年参与过熊大国科学家的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看还是算了。"

  "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几十年前的例子能作为现在的参照吗?"

  "可这几十年来,没有人能在核爆发电上取得任何突破!"

  "可控核聚变也是从几十年前熊大国科学家开始研究,同样几十年未有突破,最后不也被张青解决了?"

  "我们是科学家,应该相信事实,而非盲目信任人!"

  众多科学家之中,德高望重的诸葛隆院士此次一反常态,始终保持沉默。直到所有人的争论暂时平息,他才转向张青。

  "张总工程师,你好,我们很久没见了!"

  张青也礼貌地回应。

  "诸葛院士好!我还在期待有一天能与您合作项目呢!"

  "我们现在不就在合作项目吗?理论上,一箭多星计划的主要负责人还是我呢!"

  诸葛隆院士微笑着,接着提出了他的真正问题。

  "据我所知,一箭多星项目尚未真正结束,螺旋引擎的研究才刚开始,你现在又要进行核爆发电的实验。"

  “科学家,最忌讳分心,不能专心一志。”

  “同时处理这么多计划,你的身体能承受得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