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信城调研(2 / 2)

加入书签

  回到家里,我美美泡了一个热水澡,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了。

  又过了一周,我想起来信城金姐微信所说的文旅综合体策划的事。

  我就给我的二师兄,上京文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逸尘打了电话。

  我在电话里,相互问候了一番,然后他又问了一些三舅的一些情况。

  还问到我最近一些业务情况。

  我就把金姐她们想在信城做有关和茶文化有关的文旅综合体计划,简短地做了汇报。

  二师兄听完,说道:“信城的茶文化,确实值得挖掘,我也听说过一些当地企业家做茶的故事。”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信城茶叶带头人,叫张文欣。

  30年前他就开始深耕信城毛尖茶文化了。

  张文欣出生在信城偏僻乡村里,当时包括父母和七个兄弟姐妹在内的一家九口,常年挤在三间土坯房里。

  因为贫困,他14岁便早早辍学,帮助父母在家务农。

  可“天生不安分”的他,务农生活刚持续了两年,就带着家里的一大堆鸡蛋,只身去了信城市区谋生。

  1989年,不到17岁的张文欣来到信城。

  他察觉到茶叶相较于鸡蛋更好保存、利润更大些。

  在卖鸡蛋的同时,也卖起了茶叶,这才成为了他生命轨迹与信城毛尖的交汇。

  即使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过往,张文欣也无法将其称之为命运节点中的闪光时刻。

  毕竟自1989年到1992年,就算卖了三年茶叶,他坦言当时对茶还是不太清楚。

  只知道自己卖的是绿茶,是当地特产,甚至都没有太大兴趣去喝茶。

  卖茶叶对于不到二十岁的张文欣而言,只是一种谋生方式。

  与人生的机遇相逢,太早太晚都不行。对于张文欣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在1992年改革春风到来之前,不只是张文欣。

  即使是前来买茶的老百姓,也只会在意茶叶价钱是否公道,味道够不够足。

  也很少会有人讲究品种、喝新茶。张文欣虽然也不以为然。

  可他又有着十分机敏的思维,到了1992年信城市第一次举办茶叶节。

  张文欣的第一反应是,“政府举办茶叶节,肯定厉害了”。

  于是同年,张文欣在信城市建起的幸福茶叶市场里以自己当时全部的积蓄,租下了一间小小的店面。

  终于从路边卖茶叶的小商贩,成为了“文欣茶庄”的小老板,这一年,他刚刚20岁。

  “如果说从什么时候起,觉得做茶叶可以成为人生中的一项事业,那应该就是这一刻吧。”张文欣曾经说。

  在此前卖茶叶的三年中,自己从不在意茶叶来源于哪片茶区,也不了解自己所卖出的是春茶还是夏茶。

  可有了自己的店之后,他开始亲自去茶区挑选茶叶。

  其实茶区距离店铺也并不远,如果放在现在开车40分钟即可到达。

  但在二十多年前,张文欣只好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山野小路间,一来一回便是6小时的路程。

  张文欣并不避讳自己最开始喝茶,并不是由于爱喝,完全是为了工作。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己不多下些功夫,对于选择的事业就是一种辜负。

  1998年,察觉到市场对于茶艺馆的需求。

  张文欣开始筹划开设信城市第一个茶艺馆,筹备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信城毛尖背后的历史文化。

  当发现这种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茶叶,竟然被自己忽视了将近10年后。

  张文欣既惭愧,又惊喜,“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知识实在浅薄。

  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有选错行业。我当时想,大概这一辈子都能为家乡的茶而奋斗下去了。

  2019年,“70后”张文欣已经47岁了。

  他已经不再是个青年人,可看起来总是不知疲倦。

  全国的直营店开了一百七十多家,加盟店也突破了300家。

  每年春季,除了6000亩企业的茶园基地,与当地茶农合作的60万亩核心茶叶产区也是他牵挂的一部分。

  他说了解茶叶的行情、收购的价格、农民的利润,都是自己在春季里每天的功课。

  张文欣说,小茶叶里也有大民生,现在整个信城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口有120万人。

  自己的企业有2000多名员工,这些人生活能否富裕美满,也成了自己的使命。

  信城地处豫南山地,在群山环抱之中。

  张文欣一直觉得,信城毛尖之所以没能拥有特别大的名气和口碑,与其地理位置也有不小的关系。

  “历代的文人墨客多数不曾到达这里,这么多年来,虽然有好的品质,可信阳毛尖缺少好的舞台和故事。

  所以信城毛尖的名气看起来似乎是弱了一些,但是这不意味着它就输给其它的茶了。”

  当信息和交通已经不再囿于地域的壁垒,张文欣说他想进一步讲好信城毛尖的故事。

  从路边的商贩,到至今信城市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张文欣用了30年的时间。

  而为了信城毛尖的复兴,他愿意再走30年乃至更久。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始终浸润着茶香。中国茶的第一种味道,是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听完二师兄的分享,不禁也对信城毛尖茶文化历史产生了更多兴趣。

  关于如何发展这个行业,二师兄我们决定到实地探寻一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