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着名谣言大赏(1 / 2)

加入书签

感谢“苏苏小月“至尊元神”“熊山道的冷厉”“银明君”“予你同行2015”“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元始天王”“喜欢侏獴的韦德龙”“爱离11”“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东北的金大爷”“桑呐”的打赏。

  诸位:我觉君非池之物,咫尺蛟龙云雨

  ————

  【建文四年六月中旬,燕军准备妥当,水师齐聚扬州港,朱棣在此举行誓师大会以及祭祀神灵。】

  【现在,有请史书编辑者、野史创造者、不讲逻辑的江南文人们限时返场。】

  ————

  大明  应天府

  江南文官们的心已经彻底凉了,怎么还有我们的事?

  怎么就和我们过不去了?

  明明是后来的人做的,凭什么受苦受难的是我们?

  我们也想活着啊!

  我现在说我祖籍是北方的还来得及吗?

  陛下,您看,我还有机会吗?

  ————

  【因为史料在这里又一次出现重大矛盾,并且逻辑不通。】

  【接下来,请让我们跟着文人一方的记载来看一下他们笔下的靖难最后一战!】

  【首先摘录一下文人写的史料原文。】

  【清修《明史.恭闵帝》:

  六月癸丑,盛庸率舟师败燕兵于浦子口,复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燕。

  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战于高资港,败绩。

  戊午,镇江守将童俊叛降燕。

  庚申,燕兵至龙潭。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

  壬戌,复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听。

  甲子,遣使齐蜡书四出,促勤王兵。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现在给大家翻译成大白话:燕军从浦子口渡江,盛庸守着江边,朱棣过不去。

  陈瑄投降,燕军二次渡江成功。

  盛庸在高资港被打败。

  镇江守将投降,燕军到达龙潭。

  然后朱允炆再次派人求和,随后徐增寿被杀,朱橞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南京城破。】

  【清乾隆朝《四库全书.御批通鉴辑览》:

  盛庸徐辉祖等败棣兵于浦子口,防高煦引番骑来援,殊死鬭(斗的繁体字),庸军退驻高资港。

  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棣。

  棣率兵自瓜洲渡江,庸败走镇江,守将童俊率众降。

  棣进军龙潭…………方孝孺请坚守京城待四方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棣寻进兵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帝手剑斩之,橞景隆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棣麾盖开门迎降,御史连楹叩马欲刺棣被杀。】

  【这篇相对于上面又增加了一些剧情:盛庸和徐辉祖二人在浦子口打爆了朱棣的狗头,随后就莫名其妙的败退了,然后同样以朱橞、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南京城破作为结局。】

  【清顺治年间《明史纪事本末》:

  六月癸丑朔,燕王命都指挥吴庸集高邮、通、泰船于瓜州,命内官狗儿领都指挥华聚为前哨。

  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盛庸所驻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里,皆大惊愕。

  师渐近岸,庸等整众以御。

  燕王麾诸将鼓噪先登,以精骑数百冲庸军,庸师溃,追奔数十里,庸单骑遁,余将士皆解甲降。

  …………其守将童俊率众降。…………孝孺即班中执李景隆,请诛之,曰:“坏陛下事者,此贼也。”群臣邹公瑾等十八人,即殿前殴景隆几死请亟加诛,不听。

  …………乃命谷王橞、安王楹分守都城门,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观虚实以待援兵。

  …………方孝孺请坚守京城以待援,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为后举。

  齐泰奔广德州,黄子澄奔苏州逃难,且促征兵。

  时王叔英在广德募兵,无应者。子澄欲航海征兵于外洋,不果。

  …………癸亥,燕先锋将刘保、华聚哨至朝阳门外。

  …………先是,左都督徐增寿谋应燕,御史魏公冕等请诛之,不听。至是,燕兵进屯金川门,…………责以大义,斩之。

  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

  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这篇加的情节就更多了:朱棣的狗头被打爆了,害怕了,想议和了。

  但是恰好朱高煦带着精锐骑兵到了,朱棣大喜过望说道: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啊。】

  【很合理,朱高煦是老二,李世民也是老二。】

  【就是不知道文人写这段时候有没有去李渊的皇陵前给他烧纸钱,交版权费?】

  【随后两军交战,燕军小胜一场。】

  【随后的记载基本和上面两篇等同。】

  【按他们三本书对靖难的记载:朱棣一路败到南京城下,盛庸歼敌百万胜利转进浦子口。】

  【某些时候我真的很怀疑建文帝和江南文人是集体穿越了,你就看看这个剧情,像,太像了。】

  【同样也是朝廷一路大胜,某军一路败一直败到南京城下。】

  【而且就这么巧,某人的御用文人也是江南的,都城也在南京。】

  ————

  【并且所谓的“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最早出自明朝正德辛未年进士姜清所写的《姜氏秘史》最后一卷:时战败,文庙欲还,适高煦帅兵至,文庙抚其背曰:“儿当再战,吾力疲矣,世子多疾,天下若定,以尔为太子。”于是高煦殊死战,竟败诸军。】

  ————

  明朝  正德辛未年间  公元1511年

  因天幕出现,朱厚照便让诸学子一同观看天幕之后再考策论。

  结果,惊喜,实在是太惊喜了。

  朱厚照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诸学子,却见一人满头大汗,连忙跪地请罪。

  “哦,你便是姜清?”

  “起来吧,始皇尚且不会因将来之事治罪他人,何况朕乎?”

  姜清连忙谢恩,用衣袖轻轻擦去额头汗水。

  朱厚照看着他的样子不由发笑,朕不仅不怪罪你,朕还要重用你。

  你既然胆子这么大,那干脆来给朕扛帅旗好了。

  什么?你扛不动?

  没事,朕心地善良,就只砍你一人的脑壳,不会祸及你家人的。

  ————

  大唐  不讲武德的武德年间

  秦王府和太子府的众人鸦雀无声。

  李世民满腹怨气:您可以不给,但不能承诺了要给又不给!

  李建臣也满腹怨气:您凭什么拿我的位置当奖励许诺给老二?您经过我同意了吗?

  二人直勾勾的盯着皇位之上的李渊。

  “看朕干嘛?”

  “朕脸上有花吗?”

  “能怪朕吗?”

  “还不是怪你太子不能打,怪你秦王太能打!”

  “朕有错吗?”

  “朕没错。”

  李渊心里越发紧张,老二的功绩太大了,封无可封。

  已经需要自己加上太子再加上齐王才能勉强压制住,结果你们现在不斗了?同仇敌忾起来了?

  那朕怎么办?直接退位吗?

  ————

  大明  北京

  朱高煦停下手上动作,满带期望的看着朱棣。

  结果迎接他的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怎么?”

  “想学唐太宗?”

  “你也不看看你的样子,你除了打仗会什么?”

  “治国理政会吗?”

  “收税会吗?”

  “踏踏实实给你大哥当将军,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朱高煦不服气的辩解道。

  “有什么难的?”

  “咱拿着刀架在文官脖子上,他们会帮咱处理国政,帮咱收税。”

  “凭啥我就只能当将军?”

  朱棣一脚踢来。

  “滚!”

  朱高煦怒了。

  “老头子,你还不如李渊!”

  “我尖嘴猴腮,没有帝王之相。”

  “这个位子我不争行了吧?”

  “我去云南行了吧?”

  “我就在云南为国守边直到老死,行了吧?”

  迎接朱高煦的又是一记鞭腿。

  “好啊。”

  “你是想在云南招兵买马,等我和你大哥老死,然后好造瞻基的反吧?”

  “别以为咱不知道你想啥!”

  “你这点小九九全写在脸上了。”

  朱高煦怒了,彻底发怒了,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最严重的抗议。

  “哼!!!”

  ————

  【文人是真的毫无逻辑,不讲道理。】

  【按照他们的逻辑:燕军从扬州向西推进,然后到达南京城西北方向的浦子口进行渡江作战。

  随后盛庸带领大军渡江北上和燕军野战,并且野战打赢了朱棣。

  随后朱棣被打没了心气,若不是朱高煦带着北方骑兵赶到,朱棣可能已经谈和了。】

  【但按他们逻辑,朱高煦好像一开始就没有跟随朱棣南下。

  朱高煦不是一直在朱棣下面被当成突击手使用吗?

  燕军不全是北方骑兵吗?强调朱高煦带的是北方骑兵又是什么意思?

  当然某一本记载的是北兵加番骑,好吧,姑且认为他们是写错了,应该是想强调朱高煦带的是投降朱棣的蒙古骑兵。】

  【但既然燕军在浦子口渡江,按照逻辑燕军是不是想从南京西面破城而入?

  盛庸在浦子口先是赢了一场随后又败了,陈瑄投降,所以燕军才能成功渡江。

  那燕军是怎么在被打败的情况渡江回去?】

  【随后盛庸退守镇江和高资港,战船绵延两百里。

  燕军也是战船密布,随后两方在高资港大战,朱棣用精锐骑兵大败盛庸。

  然后破镇江,再回头攻打南京。】

  【盛庸不退守南京城,反而一口气跑到南京城东距离一百多里的高资港。

  朱棣在浦子口(南京城西)放着近在咫尺的南京城不打,也跟着盛庸一路跑到高资港打盛庸?】

  【燕军都上高地了,连两座门牙塔都没了,只需要点水晶就可以了,结果南军不守水晶,去守边路一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