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1 / 2)

加入书签

雒阳城。

  回到雒阳城的刘隅,有些繁忙。

  他花了整整十天,把之前有用的内容整理成册。

  这期间,他一直在和诸葛亮交谈,越深入越觉得诸葛亮天赋异禀。

  如今有些问题还没有看透,完全是受限于年轻和阅历。

  可这两项能力是随着年龄和时间慢慢会增长的。

  诸葛亮同样对刘隅敬佩不已,当初刘隅在雒阳时,刘皇叔才高八斗名声,就传遍了整个天下。

  后来水镜先生南下荆州时,也曾说起过刘皇叔。

  水镜先生对于刘皇叔赞誉有加,虚怀若谷,智谋深远,才华横溢,天纵奇才。

  他认为像刘皇叔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

  水镜先生最后还下出结论,能中兴汉室者,必是此人。

  当日诸葛亮听到这些内容时,还隐隐觉得水镜先生有些夸大。

  直到这些时日,和刘皇叔朝夕相处,诸葛亮才真切的被刘隅的才华所吸引。

  刘皇叔所说的很多观点,很多见识,诸葛亮甚至连听都没有听到过。

  这让年少的诸葛亮有一丝挫败感,但一想到此人是刘皇叔,他心中的挫败感,水瞬间消失不见。

  认知学识不如刘皇叔,似乎也不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吧。谁叫他是刘皇叔啊。

  郭嘉这一段非常兴奋,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他一直在找诸葛亮。

  在历史上,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遗憾。

  而如今这个时代这种遗憾终于被弥补了。

  两个时代最惊艳的天才,一见如故,迸发出了精神的火花。

  郭嘉认同刘隅的观点,等诸葛亮长大之后,这个时代没有人的能力,能凌驾在他之上。

  这期间,刘备也闲暇时,也常来到这里,听几人谈论。

  刘备年少时,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就是不喜欢读书。

  后来虽然拜在大儒卢植的名下,但也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这也不奇怪,这个时代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有名声作为基础。

  比如忠,比如孝。刘备拜在卢植名下,就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为了拉卢植这个虎皮为自己做大旗,至于学问,恐怕双方谁都不会在意。

  此时的刘备就有些吃亏,几人谈论学问时,刘备有些似懂非懂,一言不发。

  虽然有些不明白几人说的什么,刘备还是非常平静,脸上并没有任何不适和尴尬。

  这些仪表,落在几人眼中,都暗自赞叹。

  刚踏入仕途的刘备也是一个急性子,在安喜县县尉的位置上,督邮对刘备无礼,刘备一怒之下,鞭打督邮,打了二百多鞭,才带着关羽、张飞骑马离去。

  后来历经沉浮,经历社会拷打的刘备,也逐渐收起了他高傲的性格,变成了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政治家。

  这个转换过程很奇怪,奇怪有些让史书都有点自相矛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