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九龙仓、下(1 / 2)

加入书签

          当这包大亨登上返港的飞机时,已经整整20个小时没有合眼了。也许,这就是所谓“兵不厌诈”、“兵贵神速”,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商场如战场,包大亨风风火火的赶回香港却不知道这仍旧落入怡和的陷阱

          星期日上午,包大亨回到香江,悄悄地住进,平时很少去的希尔顿大酒店,并在那里秘密约见自己的财务经理。

          财务经理认为,怡和提出的所谓近100港元收购一股,是用股票和债券作交换,不能马上见到实惠。而他们出现金,即使报价90港元,也有成功的把握。

        但此时的包大亨要的是百分之百的成功,要的是速战速决,让怡和完全没有反收购的机会!

          “如果我们出价每股105元,那么对手绝对无法还击!”这时候财务经理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包大亨认为,该出手时就要出手,虽然这样做要多付出三亿港元。但这是根据对手的底牌确定的,可以稳操胜券。

        于是他毫不犹豫,一锤定音:“105元一股,就这样定了!”      

      当天晚上,包大亨召开了记者招待会。

      宣布以个人和家族的名义,开出105港元一股的高价,现金收购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把所持股份提高至49%!收购期限只在周一、周二两天,但不买入怡和及置地手上的九龙仓股份。

          同时,他也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大幅广告,宣布这场气势恢宏的反收购行动的开始。

        周一也就是当年的6月21日,包大亨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收购到了49%的九龙仓股权。其实之所以包大亨能这么快收集到这么多的股份,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怡和的股票!

        包大亨虽然发表了不收购怡和所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但当时为了以快打慢,只好接受各大经济及代理人的电话卖盘。

        而怡和等的就是这一步,将名下九龙仓股票在大经济行和代理人公司存放,待包大亨宣布增财购置的时候,便通过其代理人和大经济行夜以继日地致电支持包大亨。

        这时候任包大亨如何手段通天,也无法知道这些代理人和大经济行所持有的九龙仓股份都是死对头怡和所有。

      根据资料显示,置地在6月16日共持有2300多万股九龙仓,但在6月24日只持有1300万股,即是置地成功地卖出1000万股,套现10.5亿元,该批股票平均购买价是37.5元,以105元出售,即获利7亿元。

          在6月24日置地收取了为数10.5亿元的现金支票后,便正式宣布置地增购失败,一场奇峰突出的收购战便暂告一段落。

收购战虽完结,但仍有一段插曲。当时的收购及合作委员会在包大亨成功增购后发表声明,认为包氏已取得九龙仓的控制权,理应依照收购合作守则的规定,向其他股东提出以105元之价格全面收购九龙仓,以示公平。

      因为涉及到60亿元资金,包大亨当然不会接纳,因为该守则并无法律之约制力,所以结果亦不了了之。

综观整场收购战,包大亨虽胜,但代价甚大,九龙仓星期三复牌后初成105,其后节节滑落,以74.5元收市。

      换言之,包大亨胜了一场收购战,但账面价格即刻亏损6.1亿元。再加上22亿元贷款的利息,以13%年息计,一年利息支付2.86亿元,故此该役包大亨只能稳为惨胜,而过程中亦给人意气之争及计划有欠周详之感。

        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的说法。

      不过包大亨借助九龙仓成功上岸,结果躲过了80年代的船运大衰退,也是有的有失了。

相反,置地虽然能当机立断,深谋远虑,将包大亨每一步均计算在内而且预先定好化解之策,未致功亏一篑。

        但可惜的君贪胜不知输,置地一击得手之后,便将出售金门大厦和九龙仓股票所得的大量现金开展多个大型发展计划,如白笔山发展等。

        不幸却遇上中英谈判带来的经济不景气,以致在1982年出现了15亿元的非经常亏损。并在往后几年卖掉不少贵重资产偿还债务以致元气大伤,在分拆之后,置地变成一间纯收租的上市公司,可谓雄风不再矣。

        现在的时间是3月份初,可以说现在九龙仓的情况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阶段,沈弼告诉自己这个信息是什么意思,想让自己入场。

      可是现在不是入场的好时机,要知道因为李超人的抢购,九龙仓的股票很快就会达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然后李超人由于资金的问题根本没有能力继续收购了,而怡和现在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反收购。

        导致九龙仓的股票在每股46元出现僵持阶段,然后下降到了30多元每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