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晓行夜宿 温酒之客(1 / 2)

加入书签

墨林疑惑:“为何会有这样的规矩?”

  “据说,北戎人信仰魂灵。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在死后漂泊不定,夜晚尚可,白天阳气过重,灵魂备受煎熬,所以需要一处避风港。因此,这百零八层,白天是魂灵的栖息之地,阳世之人最好别去打扰。毕竟,扰人不美,扰魂更是有失道德。”宁远解释道。

  墨林嗤之以鼻,指向楼外:“世间众人,又有多少已如行尸走肉?”

  他所指的自然是服部兵乙,墨林虽涉世未深,但这般奇异的角色实属罕见。

  宁远朗声笑道:“此言不虚,如此看来,魂灵倒该受到敬重。明日何时启程,目的地何方?”

  “稍安勿躁,等新的送葬队伍到来,你只需听我安排,莫问前路。”

  当天再无他事,两人各自离去。宁远返回将军府,墨林则辞别烛阴楼。

  连续三天,街头巷尾空寂无声,黄沙漫天。服部兵乙身披红衣,如幽灵般穿行。

  墨林白天在烛阴楼品酒赋诗,夜晚则在晓行夜宿歇息。诗稿堆积如山,白猫日渐丰满,拐子马的步履更加蹒跚,而送葬者依然未至。

  直至第四天,城门再度开启,迎来了一位落魄的书生。

  这是墨林之后,首位踏入此城的外来者。

  书生倒骑一头黑驴,手中托着硕大的砚台,腰间插着一支细瘦的毛笔。黑驴行走颠簸,墨水从砚台中洒落,沾染了他一身。书生毫不在意,直奔晓行夜宿订房,随后转至烛阴楼饮酒,显然他也熟知晓行夜宿的规矩。

  书生登上二楼,倚栏而立,看见墨林独自饮酒进食,便上前打招呼。

  两人互报姓名,书生自称梅岭状元,这让墨林哑然失笑许久。毕竟,赶考之人如过江之鲫,自称状元者实属少见。然而想到这座诡异之城,墨林又释然几分,因为他进城以来,一切事物都已不再寻常。

  梅岭魁首:“我在这片土地长大,此地是渝州的梅岭,这个名字深藏着寓意。有人觉得它乡土,有人觉得它独特,我倒觉得它兼备两者,土得别致,酷得自然。我即将启程赴京,这座城市,你也不必久留,蜡人病猖獗,人命如浮萍般脆弱!”

  墨林被他逗笑了:“既然你自称魁首,为何还要参加科举呢?”

  梅岭魁首:“正因为是自封的,才需要去证明。我家世代为官,书香门第,所以我对权威有着深深的敬畏。这世上的读书人,我见过的,大多都遵循着这条道路。”

  墨林淡然一笑,半闭着眼打了个呵欠。

  “你说它只是条道路,那就没什么值得过分执着的。修道之人相较于凡尘俗世,有一个优势,就是有大把时间去思考那些看似无用的智慧。思考多了,你会发现,世人追求的所谓实用,反而是无用的,而最平常的生与死,才是最有意义的。不过这话听起来让人困倦,我也理解你的困倦,毕竟生死之谜,我也没有参透,有时觉得自己还不如那只慵懒的白猫活得明白。”

  梅岭魁首闻言看了看归去来兮,白猫正沉浸在梦乡,墨林则一边饮酒,一边注视着它。

  两个男子就这样注视着一只猫,静默了一盏茶的时间,然后各自感慨,似乎都有所领悟。

  墨林问:“少了些许洒脱,多了几分明朗。朋友,你既知道京城有病患,又要去赶考,为何还要踏入城门?”

  “我生于此城,故必归于此城。我深知这里是北戎国的边境,离京城遥不可及,但这并不重要,我只需从这里启程,其余的琐事我不想过多考虑。年复一年,我名落孙山,重蹈覆辙,至今已有三十年。如今我四十八岁,城门前的杏花已凋零三十载,不会有错的。”

  墨林问:“为何如此固执,你游历天下,三十年来坚持从这里进京,有何特别的理由吗?”

  梅岭魁首微笑道:“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觉得在这里开始科举之路,才会有仪式感,关键在于始终如一。总觉得从这里出发,方向才对。”

  “你在这里还有亲人吗?”墨林有些同情他。

  “没有了,长辈们早已安息,我没有娶妻生子。我了解这座城市的蜡人病,也清楚京都大礼官的腐败,更知道西梁大军正步步紧逼。这样的乱世,无论是行路还是停留,都充满了艰难。即便前往京城,殿试能否如期举行也是未知数,这些我都明白。”

  梅岭魁首似乎微醉,起身捧起砚台,口中叼笔,在墙上挥洒自如,一边挥毫一边放声歌唱。

  墨林赞赏地在一旁持筷敲击瓦罐,一时之间,两位文人在烛阴楼里尽情释放他们的文人情怀。

  “惧怕何物,任疾病肆虐城池!外界动荡不安,就任其远去不回头!京畿之地若无法举行大考,那就让它荒废!人生的辉煌,岂是我这半生之人所能预见?前路尚且漫长,何来悔恨之言?”

  听完他的歌唱,墨林起身,亲自为他斟满酒杯:“我有良驹,一同前往京城如何?”

  梅岭状元淡笑回应:“骏马与驴子,道路各异,道长请自便吧。”

  青衫道士含笑,又与他共饮半晌,目送他离去。

  又一日过去,宁远找到墨林,面色略显苍白:“我们都在逐渐硬化了!”

  他卷起袖口,手臂覆盖一层油光,如同蜡质,隐约可见皮肤腐烂的迹象。墨林轻轻摸了摸自己的手臂,状况与宁远无异!

  “佘穆庄所言非虚,饮了城中的酒,我也难逃此劫。”

  绣花将军显得有些沮丧,而墨林却显得毫不在意:“无妨,只需静待送葬队伍的到来。”

  他依旧那般悠闲,仿佛天崩地裂也无法撼动他的慵懒。宁远性格急躁,对他这种云淡风轻的态度无法忍受,偏偏道士总是这般态度,想找茬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长久观察,竟透出几分君子的冷静与儒雅,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尽管如此,宁远还是紧盯着墨林追问:“你究竟有何把握,为何如此泰然处之?”

  “不必多问,等送葬队伍出现,一切自会明朗。”道士半闭着眼,仿佛尚未完全清醒。

  宁远指向门外:“今天就有一队,我已经打听清楚了!”

  墨林闻言欣喜,两人离开烛阴楼。街上依然泛黄,一列列服部兵乙沉默地行进,如同机械化的仪式。

  墨林:“他们为何都身披红袍?又为何把自己包裹得像粽子?难道自从你来到这座城,他们就是这副样子?”

  “自从我调到这里,蜡人病就已经存在了。”宁远点头确认。

  墨林审视了宁远几眼,根据他的武艺和身姿,判断他并非一般的副将。若是来自京都,必然是身份非凡的人物。

  然而金墉城只是边境小城,有来头的人物驻守在此,西梁大军不惜重兵围困,墨林环顾四周,心中渐渐有了些想法。但他并未表露,脸上依旧挂着那份慵懒的微笑,继续问道:“是谁派你来的?”

  宁远向上方示意,低声说:“只知道是京都的命令,具体何人,我不清楚。我是一名军人,只遵从军令行事。”墨林看了看他:“你不想说。”

  宁远摇头:“是不敢说!”

  “如今形势危急,我自然少了些胆识。”宁远对墨林似乎有些戒备,但这并不奇怪,两人相识不久,还未到生死与共的地步,自然无法敞开心扉。

  “狐假虎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知道比喻不当,你别介意,我来自山中,不了解世间事是正常的。”

  道士直言不讳,直截了当,使将军面色苍白,而墨林的笑容却如春风拂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