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世事如棋,下棋者谁(1 / 2)

加入书签

天地造化,妙不可言;善恶有报,福祸自招。

小镇不大,弹丸之地,却引来三大王朝,儒、释、道三教,诸子百家的大人物们,纷纷来此落子布局。

姚家和李家两大族长居住之所,因为大门朝向完全相反,所以看似隔得很远,其实就隔了条巷子。

千百年来,世人只是知道姚、李两家虽是近邻,但仅限于日常往来,仿佛从来没有深交。

千百年来,世人根本不知道位于巷子地下还有条连接两大家族的秘道,更别说密道怎么从来打开。

千百年来,世人几乎不知道姚、李两大家族族长继任前都会发一个毒誓,要永远保护书人一样心生纠结,寻死上吊,而是坦然任之。

十二年前,大金王朝文武百官议事,讨论如何处置大嵩王朝徽、钦两帝和数千皇族。众人皆言可杀,这老头舌战群臣,力陈优而待之三大理由,既被大金高宗皇帝引为“国家之栋梁”,又保全了大嵩王族的血脉。

三年前,大金王朝新任陛下完颜亶南下侵犯大嵩王朝,老头力劝不从,奋然辞官,然后说了句“愿陛下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完颜亶非但没有为难老头,在吃了败仗,与一位老儒生约定十年不再入侵大王王朝的誓言后,完颜亶还欢天喜地派人送来了一幅匾额,上面御笔亲书“社稷之良臣”。

说着,一行人来到了一间密室。

两位老人对坐,开始对弈。

自尧作围綦以来三千余年,围棋对弈已经逐渐成为南瞻部洲士子们的一大雅好,而且排在“六艺”之首。

围棋对弈,已经从最开始十一道、十三道,到大汉王朝时期演化为十五道、十七道,后来到大唐王朝时期已经演化为现在的十九道。

不过此时的南瞻部洲,在围棋对弈方面却有较大差异,大嵩王朝普遍流行十九道,但是大金王朝、大夏王朝还在流行十五道甚至十三道。

这也是为什么大嵩王朝的士子一直以来都看不上大金王朝和大夏王朝的原因。

大嵩王朝士子常说大金王朝的士子“棋如人未化,迟生三千年。”

大金王朝的士子则说大嵩王朝士子“常爱博弈,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姚仲山执黑子先,直接下出被后世誉为“天下奇谱”的《钱塘观潮谱》的开局,小尖。

三十年前,八月十五,大嵩王朝大国手刘仲甫在钱塘江边,打出“胜天半子”的旗幡。江南棋坛推选出一位享誉大嵩王朝的大国手与刘仲甫对弈,双方约定,棋开一局。棋行百余步,观棋者皆以为刘仲甫局势不妙,刘仲甫却说:“我有一要着,二十手后方才用上,可胜十道余子。”众人不信,棋局继续进行,下到二十余手后,果然遇着此子,顿时局势大变,最后刘仲甫胜三子。

这钱塘观潮局,出神入化,景象万千,关键之处,杀法精妙,令人惊心动魄。对弈两人更是“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

那位词倾半座盛嵩的东坡先生赞这钱塘观潮局为“有棋风,万里送潮来,无情送潮去”,是大嵩王朝士子和遗老的梅子酒,心头好。

姚仲山说道:“万事开头难。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怎能容得一丝缓慢,所以开局就要抢先手。”

李赞不为所动,守正持中,笑道:“先手怎么下都没有关系。何况对手已经先出招,只能见招拆招。”

姚仲山沉浸棋局其中,浑然忘我。

李赞却开始东扯西扯,漫不经心。

“老姚,你对‘术’的了解还是很多的,不过你对‘势’的认识就只能算不错,至于对‘道’的感悟,恐怕连凑合都有点高估了吧。”

“当下局势,还没有棋至中盘,首先是不要着急,先以不变应万变。要学习那会屠大龙的棋手,有耐心,有决心,有计谋,用妖刀大斜,使用屠龙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