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②(1 / 2)

加入书签

李然然想着都看完①了,接下把后面都看完吧,反正也才两分多钟的混剪…

  于是打开【华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②】心中默默祈祷着希望评论区不要再吵架了。

  (视频画面中尽现大唐的盛世繁华,长安城来往人群除了汉人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胡人,或是外宾外商。)

  【安史之乱】

  【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自尽,“安史之乱”才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的统治范围寰宇四海管辖民族众多,给予了少数民族相对平等的地位,除了宰相其他朝中官职以及国防军政要职均向少数民族人开放。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掌握贸易主动权,使华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流往西域、欧洲,换来金银珠宝葡萄酒等经济作物,长安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行走在长安城的突厥人,吐蕃人,契丹人,波斯人,高句丽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罗马人有数十万人,他们在长安或从商或做官。胡人彪悍,开放,洒脱有活力的特点也在当时的大唐所表现。

  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由朝堂控制的纳税户大约有共5292万人加上隐户、佃农、奴隶、士兵、僧道等不统计人群,史学家猜测全国人口应该有8000万人。安史之乱五年后这个数字锐减到1700万人,这场战争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据粗略统计这场历时七年多的变乱中约有3000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或饥荒。

  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阳再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荡,无人幸免,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风流云散,再难中兴。】

  <路过进来先骂一句李隆基再说……>

  <安史之乱的影响非常大,安史之乱后社会上再也没有唐初胡汉包容和谐的气氛,皇帝和节度使相互不信任相互猜忌,经过五代十国武人政权的跋扈,这也导致了宋朝和明朝中后期采取以文抑武的政策,文官统驭军队。>

  <严格来说,唐王朝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再往前的话高宗晚期就已经弊政初显了。玄宗前期的盛世,只能算是唐帝国的一次中兴。安史之乱是将唐代前期百余年的弊端爆发出来了,就是玄宗晚年的骚操作太多了,自己喜欢微操让本来只是一场犹如汉代的“七国之乱”最终演变成泱泱大唐由盛转衰的不可逆局面。>

  <怎么还有人洗李隆基啊,他就应该早死二十年!>

  <这个时候唐王朝还年轻正在向上,感觉安史之乱更多是决策失误和执行力不行。>

  <安史之乱中有很多朝堂失意人,唐朝虽然实行了科举,但是依然被世家门阀掌控,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日,只有去各个边镇手下效力…所以安史之乱不好打,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里面也有很多能打的人>

  <安史之乱与河北世家脱不了关系>

  <都说李隆基开创的是盛世,可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盛世都是这样,那么在战乱时真正的底层老百姓又该怎么办?>

  <古往今来,真正的草根真正的底层只有一个朱八八,不过他在当皇帝后也沦为新的统治阶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玄:前明后暗>

  <李隆基这一生啊,前半生超神后半生超鬼>

  <简单来讲就是安史之乱后由开放变得保守。>

  <李隆基要对安史之乱负绝对责任>

  <安史之乱直接把盛唐干到中晚期>

  <把唐玄宗换成唐太宗哪儿有这些事儿>

  <不说换李世民来了,就是将年轻版的李隆基丢那里也不会是最后那个结果…>

  <唉,算了,李隆基就是该早死,早死后还可以是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一个档次,结果一个安史之乱就把自己搞得人人唾弃。也不怪不论是喜欢李隆基的还是讨厌他的,都希望他早死二十年。>

  <来谈谈安史之乱后的影响吧,让中晚期的唐不配拥有姓名…>

  <现在一提到唐想到的是盛唐,天俾万国,昭昭有唐!>

  <安史之乱感觉很一般啊,因为有很多文人诗人在记在写,就搞得好像影响很大一样…>

  <个人觉得安史之乱确实影响很大,但也不能说是至暗时刻吧,五胡乱华、蒙古入侵、满清入关哪儿不不至暗了?>

  <相比起安史之乱,感觉还是五胡乱华对整个中华影响巨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