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打土豪,分田地”(1 / 2)

加入书签

【已知的是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南方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繁荣,这期间人才辈出。

  据统计唐代以前,南方的进士比较少,南宋以后渐多。

  根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朝宰相共369人,北方人约占十分之九。北宋时做宰相的仍多是北方人,但到了明代南方人做首辅的占绝大多数,从南北方人做宰相或首辅的变化,可以看出是南北方文化水平在发生变化。

  曾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北卷》中指出:“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

  “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yu)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

  南北士人差异,不仅仅是因为金人和蒙元战乱,还有便是北方的学习环境不同,南方重教育读书,北方不为这些,就算是读书也只为应试,四书五经不读全注,只想要快速的完成读删减版。

  而顾炎武也明确提出:“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这便是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的真实写照。】

  <江南有稻杆、丝麻业兴盛、桑树又多、竹也不用多说。利用这些为原料,造纸有了新发展,还有各种活字印刷技术。学术浓郁之风啊!>

  <你前面说的这些,我还不是很认同。直到看见你列的宰相和首辅的变化好直观的感受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距啊。>

  <明朝好像还出现了许多乡党,既是同乡就互相拉一把。抱团太多了。>

  <万万没有想到大明都经历了200多年北方还是地方人荒的现象[震惊]>

  <看这节奏,后面应该还要讲到南北分卷吧>

  <顾炎武启蒙思想家,从小跟着寡母学习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的忠义,明亡后参加抗清,后面又累拒仕清!>

  [汉武帝刘彻:活字印刷技术?是个好东西[点赞]]

  [唐太宗李世民:明朝这么做岂不是让党争愈演愈烈了。]

  [秦始皇嬴政:好吧,收回前面的话,原来南北的差异弥合并不容易。]

  [明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我大明的忠臣啊]

  …

  此时明朝前的南方士人,心生了羡慕。这明朝好似还挺不错。

  朱元璋凝神,不太高兴。原来咱没解决啊。

  “因为地荒,所以人慌;因为人慌,所以地方。”

  “不好解决啊。”

  殿中众人眼观鼻鼻观心,大工程诶,陛下这是又想折腾了。

  唉。

  秦王朱樉一天不挨骂,心里不舒服,非要见缝插针去怼朱棣。

  “哎,本王记得方孝孺不是被你诛了十族吗?果然是时移境迁,从明初到明末二百年过去了,你的名声…也跟着变了啊。”

  “对啊,对啊,方孝孺怎么就成了忠义代表了呢?”说话的人是一个傻白甜王爷。

  朱棣的忠实迷弟周王朱橚跟着跳进陷阱,想着方孝孺成了忠义之人,那造反成功的四哥不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嘛!

  于是替四哥委屈道:“方孝孺一个建文余孽,后期还被提高到这地步了?!难怪能传出我四哥诛了他十族的谣言!四哥,你太惨了吧!”

  这话一出,让朱允炆怒视朱棣,哼,你记住了,就算篡夺了皇位,在后世中你依然是个不忠不义的人!

  燕王朱棣回以微笑,起码夺得了皇位。

  朱允炆:吐血。

  …

  崇祯二年,16岁的顾炎武还在学院读书,他的同窗兼好友归庄惊讶道:“!你…我就知道你是好样的!”

  啊啊啊,我知道我的好友有才华,但没想到他这么有才华。

  书院其他学子纷纷看向“未来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啊,天呐,以后不仅能着书立学,还是个大忠臣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