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 / 2)

加入书签

岳飞,字鹏举,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生于公元1103年,逝于1142年,享年仅39岁。

  他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而辉煌的篇章,其“精忠报国”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一  生平概述

  岳飞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

  但其母深明大义,以“尽忠报国”四字刺于其背,这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信念。

  青年时期的岳飞,体格健壮,武艺超群,更兼好学不倦。

  对《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军事典籍颇有研究,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末年,金朝崛起,屡屡南侵,中原大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岳飞目睹国家危难,毅然从军,誓以一腔热血,扞卫家国。

  他在抗金斗争中迅速崭露头角,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善战,屡建奇功,逐渐成长为南宋军队中的中流砥柱。

  他所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被赞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军事策略上,岳飞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理,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的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

  在这两场战役中,岳飞以精妙的战术,大败金军名将完颜宗弼,几乎收复了整个河南失地,直逼开封,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

  也让金人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然而,正当岳飞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黄龙之时。

  宋高宗赵构及秦桧等主和派却出于对皇权稳固和个人私利的考虑,连发十二道金牌急令,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深知此乃误国之举,但出于对皇命的忠诚,不得不忍痛撤军,功亏一篑。

  随后,他被诬陷谋反,下狱受审,最终于风波亭含冤遇害,留下了千古遗恨。

  岳飞的一生,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更在文学上留下了《满江红·怒发冲冠》等传世佳作。

  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岳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哀,反映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与民族抗争的复杂性。

  尽管如此,岳飞的英名并未因他的早逝而消逝,反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光耀。

  后世尊他为“武穆王”,在杭州西湖畔修建了岳王庙,供后人瞻仰纪念。

  岳飞的故事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忠贞爱国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二  主要成就

  岳飞的主要成就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辉煌胜利,也深刻影响了南宋乃至中国历史的进程,以及后世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以下是对岳飞主要成就的详细阐述:

  1  军事成就

  ①  组建岳家军:

  岳飞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招募和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岳家军。

  这支军队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成为南宋北伐的核心力量。

  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格军纪着称,深得民心,极大地提升了南宋军队的士气和民众的支持度。

  ②  郾城大捷: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率军在郾城与金军展开激战。

  利用骑兵冲击和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术,大败金兀术(完颜宗弼)的精锐铁浮屠和拐子马,取得了郾城大捷。

  这场胜利不仅重创了金军的主力,还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信心。

  ③  收复失地:

  在郾城、颍昌等一系列战役中,岳飞指挥岳家军连战连胜。

  收复了包括郑州、洛阳在内的广大失地,几乎逼近北宋故都开封,这是南宋成立以来对金战争的最大成果,极大地改变了南北对峙的格局。

  2  政治贡献

  ①  主张直捣黄龙:

  岳飞坚持抗金立场,主张乘胜追击,直捣金朝腹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彻底解决边患,体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虽然这一主张未能实现,但彰显了岳飞不畏强敌、勇于进取的精神。

  ②  政治主张:

  岳飞虽为武将,但在政治上也有独到见解。

  他反对割地求和,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同时关注民生,提出减免赋税、发展农业的政策,旨在从根本上增强国家实力。

  3  文化影响

  ①  《满江红》词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