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鲲鹏展翅 (4)(1 / 2)

加入书签

黄昏时分才回到自己家的楚天明,刚一回到家就无力的靠在沙发上。他现在脑袋里不停地回荡着武廿无的那句话。他承认那句话真的是给他提了个醒,‘所谓的末世估计少则八年,多则十几年就会结束‘。

  现在末世爆发才多久啊,就已经有宋省赵连兴兵九万讨伐周原礼这种规模的大战了。而且除了三国,五代,南北朝以外确实短则五六年,多则七八年再混乱天下也会有个共主。在这种兼并速度下,做个技术人员似乎真的比当个草头王来得更安全。

  而且武廿无也在给了他科技部副部长的职务的同时,还保留着他新编第二军军长的军职。科技部副部长应该算是给他留足了面子,保留军职应该算是给了他里子。现在里子面子都有了的楚天明,始终想不明白是什么样的飞机有了麻烦,才会让武廿无这个龙国江南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的领头人给他开出这样的价码。

  天空中的那一团厚重的云层被轻轻推走了,金色的阳光挣脱了束缚,顺着云层的缝隙,穿过树冠浓密的枝叶,透过厚重的防弹玻璃,照在楚天明的脸上。阳光很足让他睁不开眼睛,可也很温暖让此时身心俱疲的他觉得暖洋洋的。

  于是他像是一只慵懒的老猫一样,大大的伸了个懒腰,最后眯起眼睛回忆着林卫华之前对那三架飞机的描述。钽基铪钨合金的双发重型无人战机这次的那三架可变翼无人战机,装备了仅单台最大推力为96,000磅力(约等于43,544.64千牛)的F-X发动机后,在不加力的情况下,这种战机可以达到每秒  1288.93  米(约等于标准大气压下的3.76马赫),开启加力状态也从过去的2722.397m每秒,提升到每秒4600.62米(约等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3.41马赫)。

  这时候的楚天明虽然看起来很滋润可他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着那三架飞机。他低低的念叨着,“速度都已经这么快了,怎么还要设计成可变翼呢?前掠翼在标准大气压下飞个0.8都很麻烦。不就是挂弹以后,后掠翼变不成前掠翼吗?那么挂着不就得了?”

  楚天明坐起身,揉着有些发胀的眉心。他知道这种可变翼飞机的机翼调整可能是与这种战机的卫星进行信号中继微秒级的信号延迟下,ai进行临时的飞行姿态调整以及自动驾驶有关。毕竟人对于这种细微的调整并不敏感可在对数据异常敏感的ai那里就大不相同了。他一边翻看着简化版的资料,一边嘀嘀咕咕的说,“武将军这是末世啊,强五都能给一个大势力保持空优。您有这么猛的飞机了还不满足吗?”

  楚天明拿起瓶冰啤酒一边用平板电脑看设计图的电子版,一边喝啤酒,喝了没一会儿,他就看懵了,图纸上,关于这三架可变翼无人战机的设计细节被详尽而精确地绘制出来,每一处转变机制都仿佛在诉说着设计者对未来空战的深刻洞察与无限想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机翼转换的示意图,它以一种近乎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从后掠翼到前掠翼的平滑过渡。图纸上明确标注了机翼内嵌的复杂液压与机械联动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精密的齿轮与连杆结构,将操作员(或AI系统)的指令迅速转化为机翼的实际形态变化。特别地,设计师巧妙地在机翼前缘和后缘分别设置了多个可伸缩的翼面板块,这些板块能够在接收到指令后的瞬间,通过液压系统推动,完成从后掠到前掠或从前掠到后掠的转换。

  更引人注目的是,设计师还考虑了多种飞行模式下的机翼配置优化。例如,在低速巡航时,机翼可以保持在后掠状态以提升升力系数和航程;而在高速突防或进行机动格斗时,则迅速转换为前掠翼,利用其独特的气动特性获得更高的机动性和指向性。这种灵活的转换能力,使得该型无人战机能够根据不同作战需求,自由切换飞行模式,从而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占据优势。

  楚天明越看越觉得这些设计搞得很好,再加上金陵大学在龙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地位,不应该出现在外部挂载点完成挂载后可变翼无法转换的情况啊。他想了想,感觉不对。

  于是他开始从头整理思路,首先这款飞机在过去是能飞的。虽然这三架飞机它们在升级前的数据远不如现在,可不开加力从原本的850.725m每秒(约等于标准大气压下的2.5马赫),开启加力状态为2722.397m每秒(约8马赫),单单就是这数据也足够吓人了,反正他投降武廿无以前就被这飞机吓得不轻。

  他小声念叨着,“每秒4600.62米,也就是机械应该承受着18G的持续加速度。虽然还没近距离的看飞机内部结构,不过大概率也是没问题的。”

  突然他猛地瞪大了眼睛,因为他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飞机本质上是两个驾驶员。一个是两千公里外的操作员,一个是ai,并且挂载上武器以后这些飞机的重心会有所改变。难道是操作系统下达的指令让飞机自己的ai分析后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觉得已经超出了安全驾驶的范畴?

  换言之也就是这款飞机升级之后作战半径达到两千公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更大的网络延迟,所以增加了ai而这些ai的植入只是为了确保战机的绝对安全。换言之,ai把高速情况下的转变机翼当作正常操作,而预设的ai认为挂载弹药不合理导致重心有所偏移所以拒绝了执行机翼转换的命令?

  最后楚天明琢磨明白了,也就是飞机的ai听到操作员的命令晚,也就是一旦到达1500公里的时候网络延迟和不稳定的情况就有可能在微秒级的数值中发生变化,并且还是13马赫的这种极端速度。这时候ai听到的全都是过时的命令,而这种过时的命令又会违背ai安全驾驶的设计原则。因此,AI系统可能会拒绝执行那些过时且可能导致飞行不稳定或危险的指令。楚天明意识到,AI的这种拒绝行为,实际上是其安全特性的一部分,设计用来防止因网络延迟或信号错误导致的潜在灾难性后果。

  他进一步推测,AI系统可能内置了多种安全协议和故障检测算法,这些算法能够在检测到飞行状态异常或与预期飞行参数不符时,自动中止或调整飞行动作。例如,如果AI检测到转换机翼的动作会导致飞机超出其飞行包线,或者检测到挂载武器后的重心变化影响了飞机的气动性能和操控性,AI就可能会选择不执行机翼转换命令。

  楚天明还考虑到,AI系统的决策逻辑可能还包括对战机当前环境的全面评估,如气象条件、敌我态势、战场环境等。如果AI分析认为执行机翼转换命令会降低飞机的生存能力或完成任务的概率,它也可能会选择不执行。

  此外,AI系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能是它拒绝指令的原因。在不断的飞行实践中,AI可能已经学习到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保持当前机翼状态比转换机翼更有利于飞行安全和任务执行。

  “哈哈,我明白了。最重要的就是,做挂载武器的实验就是要模拟各种极端环境。”楚天明说到这里苦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脑门,最后得意的自言自语道,“可是ai觉得是在人为的给飞行安全造成麻烦。而且飞行的数据量太大了,飞不了一会儿ai就‘忘了‘这是在做实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