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这些生产粮食的工具……(2 / 2)
不过看到亲哥的眼珠子难以置信地瞪得溜圆,再想一想,一亩地一年就能够产九石,岂不就相当于江南一带的良田的三倍?
好吧,真让这家伙给装到了。
快步来到了那些试验田跟前,此刻不论是朱标还是朱棣,也都察觉到了这里的田中稻谷,似乎感觉更壮硕一些,而且抽出来的沉甸甸的稻穗也更多一些。
“常二郎,你说的那些肥料是何物?”
“种类比较多,但主要还是有机肥料为主,其实相比起那些老百姓自制的农家肥而言。”
“肥料厂所生产的肥料,不但肥力足,而且各种微量元素搭配更合理……”
常二郎再一次用满嘴跑火车的架势,把朱家兄弟晃点得脑袋晕呼呼的。
那一堆令人听不明白的名词,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眼前这些试验田中的稻谷,却不是假的。
看到此刻,已经干脆一屁股就坐到了田坎边上的朱棣,还有那摘了一根稻穗,拿在眼皮子底下检查,口中喃喃念念有词的朱标。
常二郎看到已经失态到近乎口歪眼斜的朱家兄弟,目光则落在了另外一个方向。
就在那边,还有一处特地用砖墙给围起来的数十亩稻田。
那里并没有用来各种双季稻,那里边,都是上海探险队的那些浪货们,从天南地北各处带回来的稻种。
而常二郎心心念念的海南野稻也都被送到了这里来。
那里,就是上海县杂交稻研究中心,里边既有种了数十年水稻的老行家,同样也有一些常老二培养的学生。
都被常二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且学习了常二郎给出的杂交稻基础理论。
他们在那里,干的就是专业的给稻谷搞杂交,让那些不知道多少万年素未谋面的稻种们,相聚一堂。
然后在那里卿卿我我,以便于生长出更加优质的后代。
感谢那位华夏的伟人袁老,常二郎觉得自己现如今做所的一切,正是因为有了袁老这样的人在前方引路。
虽然研究杂交水稻的工作十分艰辛而又漫长。
但是常二郎不怕投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常二郎相信,杂交水稻,终将会在大明的土地上推广开来。
这些更加茁壮,产量更大的杂交稻,会让大明帝国的粮仓,多出更多的粮食。
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从背朝黄土面朝天的日子中抬起头来,让他们的儿孙后辈们,可以坐在课堂里学习知识。
可以在工厂中提高大明的工业水平而努力,可以在商铺中加快商品的流通,以及向整个世界,贩卖大明的商品……
更少的农民,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而那些大量脱离了土地的人口,则可以进入到工商业等各行各业中去。
创造更多的财富与社会价值,这就是后世的做法。
那么凭什么这个时代就不可以?常二郎吸了吸鼻子,站在那里,双手叉腰,手肘向后。
感谢老丈人对自己的宽容,还有姐夫哥对自己的看重,不然,就自己这些各种骚操作,怎么可能到现在还能活得如此滋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