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劝诫书(2 / 2)

加入书签

蓟州南原。

虽然蓟州总督赵光抃连续叩请,但朱慈烺却没有搬到蓟州城中,而是一直住在蓟州南原的大营中。清晨巡视全营,中午和夜晚都是和千总以上的将官一起进餐,鼓励众军士气,而对于玉田的战况,而是时时关注,不管何时,但是有关玉田的军情,都要立刻送到他面前。

“建虏十万大军正在猛攻玉田,入夜也没有停止进攻……”探马最新的军报。

朱慈烺脸色凝重的点头:“知道了,再去探。”

“是。”

探马抱拳行礼,反步退出。

朱慈烺在帐中踱步,唐亮拨旺了炭火,见烛火不甚明亮,又添了一根蜡烛,端进羹汤之后,发现太子的帅案上摆满了军报,于是就稍微整理了一下,而最上面的并非是军报,而是詹事府刚刚送来的一封文书,下面的署名,臣黄道周四个字清楚可见……

“自我大明开国以来,国本都以养德为最重,军国政务,虽可涉及,但绝不可越过陛下和内阁,干预大政。”

“殿下剿灭中原流贼,此番又代天巡狩,抵御建虏,歼灭建虏三万,生擒阿巴泰,声望正旺,天下人无不敬仰,何苦做这种不礼不敬之事?”

“若是有佞臣进言,臣请斩此人!”

“殿下执意用阿巴泰换洪承畴和祖大寿,并先行将祖泽润放回,此举置国法人伦于何地位?置陛下与众臣工于何地位?煌煌史册,又当如何记载?”

“改弦易张,犹未晚矣。”

“臣肺腑之言,望殿下三思。”

原来,这是一封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写给太子的劝诫疏。

太子试图用阿巴泰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之事,当日崇祯帝召集内阁和六部重臣商议此事,震惊之下,当时殿中群臣并没有太激烈的表示,毕竟他们都是六部尚书侍郎,爬到这个地位,都有相当的历练和城府,在皇太子声望正隆,皇帝陛下态度不明的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轻易表态。

不过事情传出去之后,下面的小官就一片哗然了。

虽然特别能搅事的御史和给事中,此时尚没有回京---今年三月,言官们都出京巡查,往江南催收逮赋,如今已经是十一月中旬,大部分言官都已经在返程的路上了,最迟十二月中旬,全部言官就都会回京,这也是朱慈烺不能拖延,必须借着大胜之后的声威,立刻推出自己策略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言官们全部回京,朝堂纷杂四起,他想要用阿巴泰实施离间之策的计划,就更是难以实行了。

言官们不在京,在朝中清流也都不是吃素的,但现在朝中清流大部分都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翰林院,另一个是詹事府,而詹事府是太子的辅佐机关,詹事府的人跳出来指责太子,总是有点怪怪的,这也是黄道周没有直接上疏弹劾,而是向太子发来劝诫疏的原因,所以虽然一片哗然,但詹事府的人还是比较老实的,真正上蹿下跳的是翰林院和在京的一些低层官员。

“太子不安本位,预权涉政。”

“不修德行,举止轻率。”

“纵放敌虏,开此恶例。”

“请陛下驳回,不然国将不国……”

对太子不满的奏疏,潮水般的涌进通政使司。

一时,众人好像都忘记了太子击溃阿巴泰的大功。

崇祯帝全部留中不发,而且对几个进言过于激烈的清流,全部处以罚俸半年的处罚。

这都是前天到昨天的事情,朱慈烺虽然身在蓟州前线,但对京师朝堂的动向,却也是时时掌握。

所以,此时此刻,他心中不是只有对玉田战局的担心,也有对朝臣搅扰,尤其是自己老师黄道周劝诫书的苦笑。人言可畏,虽然他身为皇太子,是大明的储君,但对“舆论”却一点都不敢大意,不过清流们攻击的虽然猛,但还算没有超过他的预料,而对于黄道周的劝诫书,他想着必须郑重其事,语重心长的回应一封,这不止是回应黄道周,也是在回应朝中的清流。

想到此,他慢慢转过身,望向站在帐中的一人:“你辛苦了,下去休息吧。”

“是。”那人深鞠施礼,转身退出。

离开太子的中军大帐,不紧不慢的穿过护卫森严的太子卫队,来到不远处的一顶小帐前,帐前的两侍者为他掀帘,并要进账听令,但被他冷冷挥退。独自进到小帐里,擦火石点亮了蜡烛,顺手用铁夹子拨旺了铜炉里的木炭。

烛光照着他的脸。

面容俊朗,三缕长髯,颇为潇洒,即使是舟车劳顿,一天疾行百里来见太子,他脸上也不见有多少的疲惫。

却是军情司照磨萧汉俊。

自年初被太子任命为京营军情司照磨之后,萧汉俊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肃清京畿周边的建虏奸细,经过他的努力,到十一月初一,京畿蓟州一代的建虏奸细基本被摸清,然后就在建虏入塞的前夕,军情司和当地驻军联合行动,以雷霆之势将建虏奸细全部肃清,其中证据确凿,本人也供认不讳,为建虏提供消息的商人和各色人等,就有十几个,顽抗到底,死不认罪也有几十个,重大嫌疑的有上百人。

因为军情司的动作,建虏对大明境内的变化,毫无所知,以至于朱慈烺的计划能顺利施行,将建虏主力成功的堵截在了蓟州之东。

这其中,萧汉俊功莫大焉。

当然了,军情司所耗金银颇重,到现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花去了四十万两银子,有段时间,几乎就要压得太子喘不过气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