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最坏准备(2 / 2)
颜胤绍,孔子弟子颜回的六十五代孙。
河间府被建虏攻破之后,建虏长驱直入,肆虐山东,连连攻破临清等地,一直到南直隶海州方才止步,原本尚算繁华的山东等地,变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清初都没有缓过劲来。
这一世,因为朱慈烺的穿越,建虏在崇祯十五年的入塞以失败而告终,不要说河间府,就是连京畿地区也没有突破,但朱慈烺却不敢大意,因为他深深知道,他去年之所以能够防御成功,穿越者的优势是很大的一个原因,若非是他知晓建虏的入塞路线和时间,提前撤退了蓟州东面的军民,又提前修建了蓟州防线,以大明现在孱弱的兵力,根本挡不住建虏的十万虎狼之师,而今次的失败之后,建虏一定气急败坏,今年再入塞,规模会更大更猛,而到时的统帅,不是多尔衮,怕就是黄太吉本人了,比之多铎,两人难对付的程度成倍增加,因此,他必须做最坏的准备。
当然了,朱慈烺心中也是有一丝期盼的,因为照历史记载,黄太吉会在崇祯十六年九月末,也就是七个月后,忽然无兆头的死在御座上。
关于黄太吉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的传说,甚至有人说是多尔衮和大玉儿秘密偷情,在被黄太吉发现后,两人合谋害死了黄太吉,不过就清史和后世研究来看,黄太吉应该是死于冠心病或者是脑梗一类的急性疾病,这也契合他前一天还正常上朝,第二天却忽然身死的状态。
如果阎王爷相助,黄太吉今年如期到阎王殿报道,对大明和朱慈烺,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黄太吉九月死,建虏十一月入塞的可能就会大大降低,因为黄太吉死了,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建虏内部必然会有一番内耗和争执,这种情况下,就算山海关门户大开,建虏怕也顾不上入关了。
黄太吉按照历史的进程,在九月死去,是最好的结果,但朱慈烺却不敢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阎王爷的身上,因为冠心病和脑梗这种突发疾病,和天气、心情、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天气和心情都和缓的情况下,多活三月半年,甚至一年都是又可能的,更何况,就算是黄太吉死了,照历史进程,执掌大权的将是多尔衮,今年不来,多尔衮明年也会带领大军入塞,不是多尔衮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在大明关闭边贸,封锁边境的情况下,建虏不入塞,就无法获取生活必需品。
黄太吉的死,改变不了建虏入塞,最多不过就是推迟一年时间。
所以,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
朱慈烺坐回御座下面的小桌,议事继续进行。
接下来讨论了两件事,第一,调应天府尹刘士祯回京,兵科给事中张缙彦在南京被打一事,刘士祯查办不利,满朝言官都是愤怒,弹劾的奏疏如雪片,周延儒虽然想要保他,但终究是没有保住,不过却也拖延了一些时间,在言官们都已经出京,往江南追缴逮赋之后,刘士祯的乌纱帽才被摘掉,调回京师,听候处置。今日讨论的是他的继任。
最终,兵部尚书冯元飚的兄长,现任天津巡抚冯元飏被调任为应天府尹。
天津巡抚和应天府尹都是三品,虽然应天府尹只是一个“府”,但论实际权力和影响力,却是超过了天津巡抚,后续的仕途,大部分都会成为中央六部某部的侍郎,甚至是尚书。因此冯元飏算是升了。和弟弟冯元飚的多病不同,冯元飏虽然长两岁,但是身子骨却硬朗的很,又曾经在刑部任职,不畏强权,朝廷任他为应天府尹,明显就是有整顿南京秩序,为“追逮”保驾护航的意思。
对这个任命,朱慈烺心中其实有一点疑虑的,倒不是对冯元飏清查“张缙彦”案,整顿南京秩序的能力有怀疑,而是因为冯元飏现任天津巡抚,而长芦盐场就在天津,以朱慈烺的听闻和对冯元飏的了解,有冯元飏在,左懋第整顿长芦盐场的工作一定能得到天津巡抚衙门的极大配合,如果换成他人继任天津巡抚,怕就不一定了。
但官员的任命和调派和内阁和父皇的权力,朱慈烺无权干涉。
而下一个议题,却让他有点哭笑不得。
有朝臣奏报,然后崇祯帝立刻发下圣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查禁、销毁《水浒传》。
水浒乃是施耐庵所著,成书于明初,在民间已经流传了百年了,过去并不是禁书,但当到了明末,当流贼四起,李自成张献忠席卷大半个天下时,水浒鼓吹造反,赞颂宋江等人的思想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同时也不能为朝廷所容许了。
崇祯圣旨中明文指出,山东境内“着地方官设法清察本内,严禁《水浒传》,勒石清地,俱如议饬行”,其他地区也要照此办理,“大张榜示,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版,勒令烧毁,不许隐匿。”凡有违反者,将按照《大明律》规定,杖一百,处以100大板的重罚。
这道圣旨毫无异议,很快就发了出去。
朱慈烺心中却是叹,百姓造反不造反,岂是一部《水浒》能决定的?但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谁会造反?而造反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怕是根本没有读过《水浒》,说不定听都没有听过,禁不禁水浒,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朱慈烺却不能说,他现在是货真价值的“封建统治阶级”,这种后世才有的平等思想,现在可不能露出来。
……
大明京师朝议的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沈阳,在历经一个月的跋涉之后,大明使者团终于是来到了沈阳城下。
远远的,望见沈阳城,不论是正使马绍瑜,还是副使袁枢,心中都泛起一片感慨。
辽东沈阳卫,大明关外第一城,已然是物是人非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