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西北军费(1 / 2)

加入书签

京师。

御车之中,朱慈烺一边和蒋德璟商议国事,一边挑起车帘,饶有兴趣的观看京师的街景和路边的百姓,并用心倾听着京师的市井之声-叫卖,吆喝,耍把式,茶楼,酒肆,母唤儿,婴啼哭……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悦耳。

从崇祯十五年到现在,三年多将近四年的时间过去了,大明虽然还没有大治,但已经度过了危险期,不说内外战事的胜利,只说京师的街景和百姓脸上的气色,就都已经不再是死气沉沉,如丧考妣,而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这才是一个帝国王朝,应该有的气象啊。

此时此刻,朱慈烺微有成就感。

……

进了皇宫,朱慈烺先行沐浴,然后去太庙,向列祖列宗报告此次御驾亲征的经过和战绩,出来后,马不停蹄的返回乾清宫,接见群臣,就近日的一些大事,和群臣进行商议。

年关已到,最近朝廷一直在忙乎的大事,除了支援前线作战,筹集所有,将粮草柴薪,源源不断的运往塞外前线,保证大军后勤无忧之外,另一件就是明年的总预算----刚才和首辅蒋德璟在御车之中时,朱慈烺先赞许了蒋德璟杰出的后勤组织能力和大局掌控,若没有蒋德璟领导内阁调配谋划,为大军筹集所需的粮草和柴薪,此战就不可能胜,而没有蒋德璟在国政上面的操劳,朱慈烺也不可能甩手政事,专心于军事谋划。

这也是朱慈烺要和蒋德璟同乘一车,给他最高荣誉的原因。

而在赞许和感谢蒋德璟的辛苦之后,朱慈烺后续和他讨论的,就是明年的总预算问题了。

大明朝廷的预算制度是去年刚刚建立起来的,今年施行了一年,效果不错,内廷司礼监,六部衙门,都察院,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等九卿衙门,连同五军都督府,在内阁的严厉督导之下,其开支用度,基本都在预算之内,但军费开支却是大大超过了年初的预算,算上兵部原本就有的预算,今年实际的军费开支比预算足足多花了三百万两银子!

这其中,除了年初年尾,湖广和张家口的两次大规模的战事,以及遣散安置左良玉兵马所需的粮饷之外,陕西孙传庭的军费开支,也是一个大数目。

而今年的总预算,本身就有三四百万的缺口,是隆武陛下从内廷库拨出三百万两,才补上这个窟窿的,现在军费又多花了三百多万两,等于大明朝廷只是今年一年,就有六百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今年一年的岁入,内廷加外廷,所有粮米都折成银子,也不过才两千万两出头,等于亏空将近岁入的三分之一。

这样花钱的速度,是大明朝所不能承受的,加上陕西流贼已灭,李自成张献忠先后身死,因此所有朝臣和言官们都一致认为,辽东军费或不能减,但明年陕西的军费必须减少,朝廷应该将孙传庭秦兵精锐连同孙传庭本人都调往辽东,以尽快和建虏决战,收复故土。

这种想法自从隆武帝南下剿灭左梦庚和张献忠之后,就在朝中涌现,群臣纷纷上疏。

但这些奏疏送到隆武帝面前,却都被隆武帝以“时机不到”四个字而打发。

为什么说时机不到?

不是秦兵战力不行,也不是孙传庭统率有疑议,而是大明朝现在没有钱粮啊。

----打仗打的是钱粮,是后勤,尤其辽东辽阔,补给线漫长,没有积攒到足够的钱粮,没有修建足够多的道路,没有绝对的碾压兵力之前,朱慈烺是不会轻易发动辽东之战的。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少,朱慈烺不想重演萨尔浒大战的悲剧,以及隋炀帝不经万全准备,轻易征伐辽东,以至于连续失败,导致亡国的教训。

----大国不可轻战,如果要战,必是雷霆之击!

现阶段辽东只宜固守,朱慈烺没有在辽东出击的打算。

何况秦兵思乡,在不准备大战的情况下,将秦兵调到辽东,不是明智的选择。

见皇帝不同意将秦兵调到辽东,就现在大明的国力和财力,也的确没有能力在辽东发起大战,于是群臣退而求其次,纷纷上疏,认为秦兵既然不能调往辽东,那就应该裁减一部分,以节省军费。

但隆武帝还是不准。

“秦兵乃我朝劲旅,国家未平,随时都会有战事,岂有轻裁的道理?”

于是,孙传庭和秦兵不但没有被调往辽东,而且也没有被裁减。

对此,群臣颇有异议,反对的奏疏源源不断的飞进通政使司,继而到内阁。

内阁却是默默。

----一般臣子不知道,但内阁五辅却是明白,陛下不同意裁减秦兵,除了要在辽东使用之外,其实也是操了收复河套的心思,当年,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复河套,提出的就是六万兵马,再补充山东枪手两千人,计划在春夏之交时带五十日粮,水陆交进,讨伐套虏,收复河套,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套患和获取这一大片的肥沃之地。

注:当时明廷中提议恢复河套的大臣不在少数,很多人按照旧有的战术构想,认为如果要恢复河套,须用兵三十万,携粮三百万石,马步水陆齐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