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章 惩治(2 / 2)
事后,多铎在给清廷的奏报中写道,“忻城伯赵之龙率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投降。
二十三万人齐解甲,没有一个是男儿。
赵之龙还令南京百姓,欢迎清军进城,“令百姓家设香案,黄纸书大清皇帝万万岁”。赵之龙自己则是主动剃发,协助清军驱赶城中百姓。清廷对赵之龙很满意,“赐金镫银鞍马、貂裘八宝帽”,并将赵之龙编入汉军镶黄旗,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也就是三等男爵,子孙世代承袭。
赵之龙是唯一一个继续在清廷保有世爵的南明勋贵,其他勋贵都被清廷贬为平民了。
作为崇祯帝给予厚望、亲自任命的南京留守,更为弘光帝所宠信,赵之龙世受国恩,享尽大明荣华,却贪生怕死,辜负天下,携二十万大兵投降,将南京拱手献于清廷,其罪不可赦,千秋之下,亦为人所唾弃。
刘孔昭则是另一种的代表。
--作为一个好不容易才继承爵位的勋臣后代,刘孔昭野心极大,在北京时,就会察言观色,巴结权臣,揣摩崇祯帝的心思,到了南京之后就更是变本加厉,弘光帝登基之后,他依附马士英,为马士英的爪牙,攻击史可法,上蹿下跳,当庭殴打吏部尚书张慎言,逼的对方愤然辞职,创下了大明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而后,身为勋贵,刘孔昭竟然想要入阁,当一当阁老。
入阁乃是文官的极致,你一个勋臣也想要入阁,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马士英的运作下,他竟然真的入阁了,成为了大明两百七十年来,第一个身为勋臣,本是武将,但却能文官入阁的奇迹。
从一个庶出的、不能承袭爵位的混混,到成为大明朝的内阁阁员,刘孔昭一路奋斗,可谓是风光。
其先祖刘伯温的智谋,也不过如此。
但最大的讽刺是,刘孔昭有野心,敢折腾,不惧法纪,什么事情都敢做,但偏偏没有能力,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酒囊饭袋,他主持的江防,面对清兵,不战自溃,他本人也下落不明。
就其秉性来说,惭愧羞耻,为大明尽忠的可能性极小,最大可能就是在撤退的混乱过程,落水而亡,或者是为他人所杀,但因为各种原因,事情被掩盖,没有为天下人所知。
……
赵之龙刘孔昭,南京勋臣的典型代表,南明朝的快速覆灭,他们两人作为主要的帮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原本,他们如果老实,隆武帝或可忍住心中的厌恶,饶他们一命,但既然他们不甘寂寞,在南京之乱中有所参与,被召回北京之后又不甘认罪,用重金贿赂大臣,既如此,隆武帝就饶不了他们了,只能前世今世,和他们一起把账算了。
很快,南京之乱的更多细节和内幕,都被调查了出来,史可法具体成册,送到京师。
---于五于六不是被打死的,而是吃了毒药,稍受仗责,就会毒发,事发之前,于五于六曾经和十几个京营军官密议,其间少喝了一点酒,而毒就在酒中,那一名带酒的军官,也参加了五军都督府的抗议,最后死在了混乱之中,而经过调查,他和魏国公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发之前,曾经密见过魏国公……
京营军官以及他们的家眷在五军都督府门前聚集抗议,各个南京勋贵以及南京京营的重要将领不但知晓,而且是暗中支持,赵之龙和刘孔昭放任默许,平远侯柳祚昌更是亲自鼓动召集,军官们都有清楚供述,并且签字画押。
而乱事之起,于家老母的出现还有府门前的攻击行为,最后也都指向了不满了清田的军官和勋贵……
当然了,无论魏国公徐文爵还是平远侯柳祚昌,以至狱中的赵之龙刘孔昭都是拼命喊冤,他们对于史可法的调查,坚不承认。
不过他们承认不承认,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答案已经在众人心中。
对于南京勋贵的胆大,最初,内阁军机处都是不相信的,但随着证据的渐渐充足,众人不再怀疑。
“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欲令其亡,必先自狂!”
……
如何处置南京勋臣,还有狱中的赵之龙和刘孔昭,是摆在朝廷面前的一个难题。
----大明朝善待勋臣,太祖朱元璋有遗训,《皇明祖训》也明确记载,非是谋逆,勋贵触法,一律从轻发落。
即便勋贵鼓动攻击官署是真的,但只要不是谋逆,他们就可以被从轻。
那攻击官署算不算谋逆呢?
刑部和内阁内部都有不同的意见。
……
乾清殿。
隆武帝朱慈烺放下手中的卷宗,脸色沉思。
“陛下,有问题吗?”
军机大臣堵胤锡问。
今日他是单独觐见,殿中就他和皇帝两个人。
朱慈烺皱着眉头:“仲缄难道没有看出奇怪之处吗?”
堵胤锡字仲缄。
堵胤锡拱手:“陛下是说那些证据吗?”
朱慈烺点头:“是啊,从卷宗看,史可法大规模的搜捕,成效极佳,不但抓获了人证,而且缴获了很多的物证,只是这些人证物证感觉来的有点太顺利了,就好像是摆在那里,等着朝廷去搜的……又比如那几个关键人证,他们藏的都是隐蔽,但却有人密报于南京刑部,然后被史可法轻松捉到。常理来说,举报犯人,图的肯定是赏金,但事后却没有人领赏,这不禁让人奇怪……”
“是啊,臣也觉得奇怪,五军都督府门前的冲突,也有些蹊跷……”堵胤锡道。
“还有更蹊跷的……”朱慈烺取出一份密报:“南镇抚司密报,他们近期在南京发现了闻香教活动的踪迹……你看看吧。”
听到闻香教三字,堵胤锡脸色微微一变,急忙上前一步,躬身双手接过,展开细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