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吴小清的学习天赋(1 / 2)
吴小清面前有两张纸。
第一张叫“宁州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物理(必修)试卷”。
第二张叫参考答案。
试卷是颜雁帮他带回来的,这次回宁州之后,他没事就去公司,接受颜老师的课外辅导,就连现在在执行任务,也没有忘记每天做一套卷子。
空间站里的生活相比起地球,更多了几分无聊,在这里做卷子,反倒是一种消遣。
只是,唯一不方便的是,在这里,没有人辅导自己,就算自己有了疑问,也没法得到解答,还得全部记下来,回去再找颜雁解答。
沈教授现在是肯定没空的,跟那个俄罗斯人回来之后,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制作上面去了。据说已经试爆了两次,效果很好。
现在他们运回来的那两颗***,其中一颗就被安装上了**,**采用电子引信,一共有三个控制器,分别放在搜救队、沈长文、吴小清的身上。按照搜救队所说的,他们三个任何一个按照正确的办法启动这个引信,***都会爆炸。
这个能够引爆***的,无比危险的东西,现在就放在吴小清的裤兜里,这么一来,搞的吴小清现在手都没地方放了——他总觉得会不小心按到几下,然后***就炸了。
搜救队也不会教。他教吴小清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任务提示中,必要的细节提醒,除了任务意外,对吴小清传授任何形式的知识,都不符合搜救队以前订下的规则。哪怕所传授的知识,可能地球上已经存在并且大规模应用了,就像吴小清眼前的这张试卷一样。
但这依然是不可接受的——按照搜救队的说法,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比传授的知识本身信息量更加庞大——一种高效的教育理念,可能比传授某种特别的技术更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
所以吴小清现在只能自己做题,自己再看答案。当遇到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时候,他只能自己尝试着去找到原因——但大部分时候是根本找不到的。
但即使这样的吃力,吴小清依然把这个做试卷的习惯坚持了下来。俗话说,勤能补拙,这种坚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效果的,在刚进行这种做试卷的学习时,他每次做完一张卷子,再自己批改完,给出分数,一共需要三四个小时,这最近的一个多礼拜下来,这个时间被缩短到了2个小时以内。
这倒不是说,吴小清做试卷的速度更快了,事实上,这两个小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卷子本身,试卷限制的最长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他每次都不得不超时。这进步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批改的速度变快了很多。
最开始做卷子,他每次批改,都会不断的怀疑参考答案的权威性——那个时候,他总认为自己千辛万苦想出来的答案肯定是对的,怎么想都是对的。
这种迷信让他每次批改都非常艰难,每一个打下去的X,对吴小清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摧残。但是被颜雁打击过无数次之后,吴小清知道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当他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有出入,先不要去想为什么,先打上X,扣分,其他的一切,等回去再说。
这个要求跟搜救队要求他,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吴小清也执行的很好,这样一来,这速度可不是就快了。
如果是在高中,任何一个物理老师看到一个学生,有吴小清这么自觉的学习精神,他肯定是倍觉欣慰的。
哪怕这个学生的成绩很差——但没关系,这才高一,有的是时间来打磨。但,如果他一连看着这学生做了半个月的卷子,成绩依然如此惨不忍睹之后,恐怕也免不了产生一些其他的心思,比如,让这个学生回初中,再回去读两年,或者,去医院看看脑子。
从打算认真学习开始计算,吴小清一共做了14张卷子。这些试卷都是开卷考试,当然开的卷也只有一本高一物理教材。这些卷子的最高分是18分,所有的得分都是靠选择题命中。最低得分是2分——这两分比那18分还难得,是吴小清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终于写对了两个公式——计算的对错已经无关紧要了,但这两条公式,是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初中没有正经上过一堂课的吴小清来说,能够正确理解牛顿三大定律,并在力学题中写对,这已经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了,但对于吴小清来说,这远远不够。每次看到试卷上,密密麻麻的X,他都觉得心中有一股深深的挫败感。
在吴小清刚开始这段学习之前,他对自己还是蛮自信的——他毕竟是拯救过两个世界的救世主,哪怕就是个听吆喝的,但那么多人,真心实意的感激,那么多人,真正正正的活了下来,这总不都是假的。
这种拯救自然也就给了他莫大的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人才”,可以去做更多“大事”。本来,他这次学习的目标,是打算在两年之内,考上大学——吴小清在大学里,也办过那么多咨询会了,大学生都是什么样,他自认为清楚的很,他觉得,以他的资质,要上北大清华,也许有点难度,但用两年的时间,考个普通的大学,还是手拿把攥的。
两年诶,他拯救两个世界也就用了大半年,两年够他救三四个世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