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道心动引雷劫(1 / 2)

加入书签

画角兰亭,清风徐来,数十风流雅士醉卧山间听风听水流。

酒香似乎弥漫着仙华,醉意朦胧的诸君高歌吟啸,哪管它长衫湿巾。

恣肆就好了,狂傲就罢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王羲之半醒半醉的挥毫泼墨,如同写意风流写意山水。晋人尚老庄之道,或兼以儒雅之韵,魏晋风骨如是也。

行云流水,衣衫染墨,纶巾随风而飘。于醉意朦胧中书写行书,此等风采看的众人惊艳连连。

“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羲之啊,此书一出,可绝唱千古风流矣!”谢安惊叹之余,猛灌一口谷酒盯着帛书上的墨迹未干的字感慨万千。

的确,哪怕后世如何穷尽溢美之词来赞叹《兰亭序》的艺术成就,也不如这亲眼目睹来的令人震撼!

书本无奇,然而书以法却是蕴涵着世间的“道”与“理”。何为法?刚柔并济,内涵易理是法,笔断意连,提按顿挫皆自然是法!

看着王羲之醉意潇洒的挥墨,听着山涧的万物之音,殷歌只觉得心旷神怡,仿佛整颗心融入自然。

“离形似神,笔墨之间弥漫着道家之飘逸、儒家之文质,几近于道韵!”

“咦?有趣!竟能引动我的道心。只是有些可惜了王羲之这副钟灵之体、通透风骨了。”

殷歌的醉意被王羲之的笔墨游走之意冲散了大半。突然间感受到聊自己的道心在与笔墨共鸣,不禁有些怔然的感慨。

接着殷歌如同陷入禅定一般,心神沉寂在王羲之的笔墨之间。随着王羲之提按顿挫而走,帛书之上,水墨之间,心神相随。

他在悟法,悟道心。六识观尽山山水水、五官感悟这兰亭世间风流与愁。

以书法笔墨带动道心道韵,如行云流水般畅游道韵中。飘渺神逸,循道循理。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行写,诸君相唱,至于终末加以印章。一卷兰亭行书就此诞生,并且惊艳与神秘了千年。

一曲风流终散,诸君醉意不愿醒,内心却在唏嘘不已。如此兰亭,如此集会怕是千古难再现了。

只是可惜,这场风流,这场雨还有这场永和九年的酒醉,终究是要醒的。哪怕知道风流可能流传千古,但是,要醒吗?

万物有始有终,一场清风还是吹散了他们的醉意、冲散了他们的理想。终究还是要再次步入这红尘万丈的,这东晋,也快要乱了。

“呼,可惜,道心通明已久,可为什么还是无法生出道种?这世间百态,我又哪一种不曾尝过?!不过,快了,恐怕就在最近了。”

清醒过来的殷歌暗道一声可惜,原以为能借助这兰亭水墨突破道种的。可惜,还是差点火候。

“唉,此一生不知何时才能再聚吾等四十二人共醉一场。花无百日红,诸位共饮一杯!敬这场风雨醉,也敬,自此别过,诸君安好!”感叹着韶华易逝的谢安此时举起酒杯,潇洒一笑别有豪气的喝道。

“此一别,诸君安好!”众人共举酒觞一扫唏嘘抑郁之感,齐呼痛饮道。

这就是魏晋的风骨啊,不仅仅是玄学兴盛,更重要的就是这股恣肆不羁的风流才使得魏晋独享风骨二字!

殷歌在一旁暗叹不已,这种态度未尝不是一种道。若是世间少些利欲熏心,若是仙路上也能有这般潇洒风度就好了。

永和九年一场风流醉后便是离别。不同于娇柔不舍,满是哀伤,魏晋的离别自是一番潇洒流丽。

临别时,王羲之与支道林皆是邀请殷歌小住,但都被他婉拒了。只不过,临走时殷歌倒是别有深意的看了谢安一眼。

…………

公元383年,前秦攻伐东晋。史称淝水之战,人们耳熟能详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典故就是诞生于这场战争。

而东晋运筹帷幄的统帅谢安,在取得胜利之后突然想起了永和九年的那场醉,也想起了临别时殷歌眼光中的深意。

却说殷歌自兰亭离别之后就一直在寻找突破道心桎梏的机缘。他再次行走了大半个东晋,甚至横渡长江北上,走遍了北方诸国。

然而,最终还是不得其法,只得返回玄妙谷静心修行。在此期间他一鼓作气冲开了人体九窍,对应着九条天脉。

他不明白,映照了历史数千年,到底是要他参悟什么?还是说真的只是误坠时空?

行于道艰末法时代,就连证道路上的第一境问道境,至今都未圆满。有一阵子他那颗通明的道心忽然大乱,万念攻心,百态缠绕!

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切都始于道心和苦海,也将终于此!五千年红尘世界,为的或许就是开辟一个冠绝纪元的苦海和凝聚一颗惊艳亘古的道心!

洗礼、淬体、血藏、灵光、天关、天脉还有最后一境苦海,这些是问道境的七重境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