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不正常的销量(2 / 2)
林为民果断拒绝了他的邀请,这种文人汇聚的地方,自古就是是非之地,他可不想去凑这个热闹。
待郭峰走后,程早春对林为民说道:“这位郭先生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了!”
“什么意思?”
程早春笑道:“你还不知道吧?他出版了国内那么多作家的作品,现在在国内文学界也算是知名人物,有传言说他这人精明的很,遇到羞于谈稿酬的作家,他是能压多低就多低,要是碰上不松口的,他就给涨上去。”
“说到底是生意人嘛!”林为民笑了笑,并未在意。
郭峰热心两岸交流不假,但说到底不是打白工,目的还是赚钱。
当然了,说人家的目的只有赚钱也不对,人家这叫赚钱、交流两不误。
1989年的8月是属于《尘埃落定》的,从月初《当代》上市发售,《尘埃落定》在这期刊物享受了最顶级的发表待遇,似乎就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上万封读者来信涌入《当代》编辑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尘埃落定》的读后感和评论层出不穷。
发表一个月之后,各种文学评论杂志上也开始出现了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
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在发表后,总是有些负面口碑和评价的,连林为民的作品也不例外。
但无论是在读者口中,还是在评论界的评价,《尘埃落定》都好的出奇。
如此优秀的口碑也助推了《尘埃落定》在大众当中的传播,8月的第八期《当代》创下了今年以来的销售高峰。
“又卖过二百万册了!”贺启智喜滋滋的说道。
距离第八期《当代》发售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放到之前的几期,印刷量一般都是一百五十万册,在这个时候刊物的销售基本已经进入了长尾销售的阶段,渠道大概剩余二三十万册,慢慢消化两个月便会销售一空。
可这一期的《当代》因为有着《尘埃落定》的横空出世,第一批上市的一百五十万册刊物已经销售到尾声,《当代》根据各地书店、邮局的反馈又加印了六十万册,应该差不多能够满足读者们的需求。
邹昌义突然说道:“你们觉不觉得今年的市场有点不对劲啊?”
编辑部内众多同事的眼神看向他,贺启智问道:“有什么不对劲的?”
“今年这都第八期了,我们刊物才有一期破二百万册的销量。”邹昌义说道。
姚淑芝不以为然,道:“今年稿件的质量不错,但缺少具备影响力的作品,没有尖子生,我们这个班里的成绩自然不算出挑。”
其他人点了点头,都觉得姚淑芝说的有道理。
可邹昌义并没有说话,反而眉头紧皱。
“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正在这个时候,林为民走进办公室,瞧见一堆同事都把目光放在邹昌义身上,而他则一脸的严肃。
姚淑芝道:“大家刚才说到我们刊物销量的问题,昌义可能是觉得我们的销量有些不太正常。”
林为民笑问道:“怎么个不正常?”
姚淑芝没回答他的问题,眼神望向邹昌义。
邹昌义沉思过后,说道:“感觉今年整体的销量还是走低了,而且到了八月才出现第一期破二百万册销量的刊物,不太正常。”
其他同事的表情不以为然,都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稿件质量造成的。
林为民语气平常,说道:“销量走低是事实,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众人听到他这句话,眼神不自觉的朝他望了过去。
“什么原因?”姚淑芝问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林为民道:“你们统计一下《当代》近三年的销量走势,再统计一下《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花城》近三年的销量就知道了。”
林为民说完这话便离开了办公室,同事们却被他的话给勾住了心思。
刚才林为民说的信誓旦旦,他肯定是知道原因的,既然让大家做统计,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有几个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连稿子都顾不上审了,开始做起了统计。
《当代》的数据编辑部都有,难的是其它几家刊物的数据,大家只能厚着脸皮打电话一家一家问。
毕竟都是一个圈子的,几个刊物偶尔还有联动,编辑们不说全认识,但总是有熟人的,折腾了一天好不容易拿到了各家这两年的销售数据。
下班时间到了,老同志们厚着脸皮都跑了,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到了佟钟贵手里,大家都走了他还在加班。
花了半个小时,佟钟贵终于整理好了国内这几大主流文学刊物近三年的销售数据,对比之后他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