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林社长有格局(1 / 2)
第841章 林社长有格局
海晏组织的聚会,汪硕没去,林为民也没去。
汪硕没去是因为跟冯晓刚闹别扭,林为民没去则是因为他正专心的对新作进行最后的修改。
小说从动笔到现在也快两个月了,初稿他写的很快,一个月左右便完成了。
但这部小说是因石父而来的,所以他非常认真的修改了一遍,最终在1月末定稿。
他将这部小说拿到了石铁生那里,隔了一个星期,石铁生一直没来电话让林为民取稿子。
反倒是程西米打来了电话,催促林为民赶紧把稿子取走。
程西米说,石铁生这些天把林为民那部小说看了好几遍,每看一次,对于石铁生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林为民赶忙赶到石铁生家里,一见面,果然如程西米所说的,石铁生的气色很差。
他玩笑着对石铁生说道:“我当责编的时候都没有你这么尽责。”
“是你小说写的太好了,让人欲罢不能。”石铁生毫不吝啬的夸奖道。
漫画这方面,国文社拥有《画王》《红豆漫画》这两份人气超高的杂志,正在全力开发郑渊杰众多系列作品的潜力。
沪上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7年,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0年美术片组自东北迁往沪上成为沪上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
但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沪上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国有单位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九十年代之后沪美厂的辉煌时期彻底过去,颓势尽显。
一番寒暄过后,林为民开诚布公的与金国平聊起了国文社在动画领域的展望。
直到2015年之后,国产动画才算是有了些许起色。
电视上只剩下那些靠着政府补贴存活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每况愈下。
你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动画片怎么搞?
答案不言而喻:低价低质。
去年一年,国内文坛并没有什么太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作为国内最顶尖的文学作品发表平台,《当代》的声量自然也没有以前大了。
哪怕是如《十月》《收获》这些国内文学期刊领域的扛把子,如今也是艰难度日,销量每况愈下。
林为民的新作品在这个节骨眼上问世,对于《当代》来说,不啻于是一剂强心针,不仅是对读者和市场,对于《当代》编辑部也是如此。
儿童文学的载体,除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之外,漫画、动画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技术的木偶片《小梅的梦》、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瓜》、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1985年之后,沪美厂进入了动画连续剧的时代,很多八零后所熟知的《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等一系列动画片就是出自这一时期。
而在动画方面,国文社则完全没什么经验,只能借助外力。
但搞动画长片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可以直接在早已经被培育成熟的动画长片市场里挖掘机会,而不是苦巴巴的自己去费心费力的培育市场和观众。
准确的说,客人只有一位,另外的两人是于东和郑渊杰。
进入动画领域有难度,培育动画市场更有难度,国文社又不能做赔本买卖。
在《当代》编辑部兴奋的讨论着林为民的新作的时候,林为民的办公室内迎来了一位几位客人。
你要搞动画连续剧,那就是卖给电视台,众所周知,国内电视台对于动画片的采购价格低的令人发指。
巅峰时期的《当代》,单期销量两三百万份都是常有的事。
“真有这么好?”
这一年来,《当代》发表的作品影响力确实差了些,大家都盼着能收些质量上乘的稿件,来稳住杂志逐渐下行的颓势。
“你手老抖什么?”林为民问道。
但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悖论。
“没事,等发表了让读者们评价吧。”
“嘿嘿!”贺启智晃着手里的稿子,光顾着笑,也不说话。
见贺启智光笑不说话,不光是祝昌盛好奇了,编辑部内的其他人也都露出探究的目光。
国文社拉拢来了郑渊杰这个国内儿童文学领域的大拿,自然是要在这方面大展拳脚的。
林为民笑道:“你这话让同行们听着,估计要打人。压力别这么大,销量不好,非战之罪。”
不过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大环境的整体下行对于《当代》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进入新时期后,沪上美术电影制片厂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制作了如《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山水情》《九色鹿》《三个和尚》《雪孩子》《猴子捞月》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动画单片和中长片。
在电话中沟通了两次之后,厂长金国平果断来到了燕京,打算与国文社见面详谈合作事宜。
后世九十年代以后,沪美厂发展不顺,中国的动画领域也似乎一下子一蹶不振起来。
后世国人搞动画片,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好像必须要从动画连续剧搞起,一点一点的培养培养IP、培养观众,然后再搞大电影,也就是动画长片,然后周边、主题乐园……
林为民很清楚这件事的难度,但产业这种事必须要培养,你不培养,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