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再接再厉(上)(1 / 2)
第892章 再接再厉(上)
听完了贤婿的理由,杜老爹皱了皱眉头,对着李胜利伸出了两根指头。
李胜利这边也有眼色,将烟递上去,给老丈杆子点着,就任他坐在凉亭里长考了。
“提工资,负担太大!
说说你的看法,我边听边想。”
深吸一口,吐出一阵烟雾之后,杜老爹也没让李胜利闲着。
提工资,单是单位职员一关,就负担极重。
下海如今已经成了潮流,单位留不住人材,也是让人扼腕的。
为此许多人也提了意见,什么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这点,杜老爹也认,但就是无力改变。
动了职员工资,从上到下,一月提十块的工资,可能就是几亿十几亿。
一月十块,显然不足以应付市场的价格涨幅,提二十、三十、五十,没钱,两个字,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
只要肯干,一天干一个半班,那就是平均八百一千的工资。
“爸,跟市场有关的先提工资,跟市场无关的,先做观望。
在这方面,李胜利的经验就是十足十的可靠了,因为除了实践得来之外,还有事后诸葛亮的弥补办法。
虽说一直在学习,但对自家市场的认知,别说是杜老爹了,许多经济专家也只能做事后的诸葛亮。
这类工资虽说是特例,但我们手里的合资厂有不少。
经验的得来,是付出无数代价的,不管是双轨还是将来的闯关,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我看这些合资的厂企,在盈利之后,就要逐步的增加工资的支出了。
这么多的合资厂或是半合资厂,一下提了工资。
现在站出来,言之凿凿的说市场的原理,没人有这个本事的。
如今倒个鸡蛋,贩个菜,一月也有几百收入的。
早在贤婿李胜利从港城回来之初,翁婿两人就谈过下海的话题。
如今贤婿这边使出了绝户计,用工资跟物价,倒逼职员下海。
按照如今科员三四十的工资算,三百,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增幅了。
难道要关停这些厂企,重回计划吗?
步子已经迈出了,我们已经远离了起步的地方,再回头,您知道落脚之地在哪里吗?
上面派去琼海的调研团队,不少年轻人见了南边的生机之后,纷纷辞职下海。
有利有弊,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么!
王前进在南边的建筑公司,一线工人的最高工资,已经破了两千大关。
但现在市场破坏了这个门路,如贤婿李胜利所言,一些所谓冷眼旁观,但内心躁动的人,已经提出了异议。
这种结果,既令人痛心又令人欣慰。
“爸,这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既然已经迈开了步子,就不能再回头了,只能再接再厉,将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走下去了。
考学毕业参加工作,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走了一两千年,也算是人人熟悉的上进门路。
没了涨工资带来的内需,那些个出口创汇的企业,会在老美引起的通胀肃杀之下,纷纷破产倒闭的。
这些产线都是不要现钱,打着合股的名义放下去的。
钱可能是利税的一部分,但厂子计划外的盈利,不该拿出来给工人一部分吗?
仅靠现在大多数人三五十块的工资,如今市面上的厂子,在肃杀之中,能活下来的会有多少?
算算产线及合资厂能惠及的工人,按照经济班的说辞,至少能给市场提供几十亿的流动性。
一两千、两三千算是特例,定個三百,还是没什么不妥的……”
以工人工资,倒逼单位职员为了饭辙,投身市场大潮,或许也是最省力的抉择了。
有些技术岗,只要舍得熬,最高已经破了三千块。
之前津门港存着的几百条生产线,以及后续来的生产线已经纷纷投产。
加上市场上那些提前吃螃蟹单干的,只要厂子出的产品大差不差,这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有些人或许会蒙对一节,但上下不连贯的理论,放在市场上也是经不起检验的。
这些在现在看来是了不得的经验理论,但在后世,无非就是茶余饭后、诊室之内,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谈资而已。
咱们之前就有工农业剪刀差,难道还要将企业的利润全部拿走,再来一个工商业剪刀差吗?
如今单干了,农村的副产品,不仅增加了种类,更增加了数量,这些有一多半都是在计划之外的。
北边以后就是这么来的,结果死了一个彻底。
贤婿的主意虽说有些绝户,但如今看来执行的难度并不高。
路子是不错,但这也是舆论的焦点之一。
“胜利,涨了工资就短了利税,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真的能行吗?”
不用这些手段尝试,直接用西方经济专家的休克疗法,那才是作死的行为。
剔除这些坐不住冷板凳的,将原本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少的人员之上,工资自然而然就涨上来了。
双轨之后,价格还要进一步接入市场,物价大涨之后,许多职员怕是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就要去下海经商的。
爸,我之前也说过,咱们的市场从来都不是自有的市场。
涨工资就是调控手段。
现阶段从合资厂开始,结果可行,就如考核细则一样铺到其他厂企。
考核是第一步,按照新收益重新分配是第二步。
这样一来,工人的工资高了,有些人眼红了,厂子的内部竞争就会更加的激烈,这种内部竞争越是激烈,厂子的活力也就越高。
等这些人在厂子那边得到历练之后,职员的工资又涨上来了。
或许这些人还能继续将企业的活力带到单位,这样一套以涨工资为动力的自我循环,就能勉强转动起来了。
这就跟老美贬值美刀一样,他们贬值了美刀,就要增加美刀纸币的发行量。
我们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工资涨了,流通的纸票就不够用了。
‘钱冒了’这样的话,您就没听过?
从大团结到老人头,咱们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老美印钱拉动内需,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
钱冒一冒,我们再适当的多印一些,多印点老人头,成本低不说,市场的活力也会增加很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