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箭雨之下(1 / 1)
惨重而骤然的伤亡,让安息大军大吃一惊。但箭雨间隔一两瞬,又接踵而至。刺耳的箭矢划空声一消失,“噗噗噗”的入肉声就响起。又是一大片的重骑兵倒在了冲锋的路上,前锋又为之一空,仅有数十个幸运的重骑还在顽强的冲锋,他们的周围人和马的尸体横七竖八。
原来如此!凉人妄图依靠弓矢,抗拒安息大军之冲锋。沃洛吉斯四世大惊,但却也是大怒。下令安息大军加快速度,一定要冲过箭雨,杀入敌军的中军之中。此时的安息人都知道,凉人所凭恃者,便是万千弓矢释放而出的重重箭雨。而只要他们足够顽强、不惧生死,冒着箭雨冲入其阵中,其军必败。因为其军人人都操持着弓弩,一旦安息骑兵杀至,弓弩是挡不住弯刀和长枪的。
于是,安息大军如一头狂奔的犀牛,浩浩荡荡地杀向西凉军中军。但因用了刘范的分批渐次放箭的战术,西凉中军得以一面源源不断地射箭、一面最大程度地保存体力。
一片片由箭矢组成的乌云,源源不断地自西凉军中军头顶上冒出来,排着队地飘到安息大军的头顶上,然后猛然下坠,将安息大军钉死、洞穿、划破皮肉。面对蹶张弩发射的箭,安息重骑的铠甲就如纸糊的般,一被射中便当即洞穿,把安息士兵的肉躯殷勤地出卖给西凉军之箭。安息重骑一个个被射中,嘴中发出痛彻心扉的惨叫声,之后如风靡麦田般,安息重骑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仰面倒下,又跌下马背,摔得粉身碎骨。安息军前锋的沙尘遮天蔽日。只因倒下的士兵和战马太多了,一具具尸体竟相倒下,激起沙尘飞扬。
大军前锋的伤亡,反而让沃洛吉斯四世益加愤怒。安息大军仍然是开足马力,向西凉军中军冲去。但蹶张弩发射出的箭雨,一波一波地从弓弦上弹开,因分批得当,箭雨从未停歇。每隔一两瞬,就会有一波箭雨射出。安息骑兵还来不及为在第一波箭雨下丧生的袍泽哀叹,第二波箭雨的到来,就让他们哭爹喊娘、交相坠马。
刘范冷静地观察着安息大军的情况,看向安息大军,他并不是注意着安息大军的伤亡,而是一直看着一条线,一个距离。那个距离,是他估算出的蹶张弩的射程,也就是距离西凉军中军一百五十步。当充当安息前锋的重骑兵的马蹄纷至沓来,跨过那条线时,刘范就挥动一面金麾。麾,就是指挥旗。金麾一下,操持蹶张弩的士兵就发射第一波箭雨,然后负责辅助他们装填箭矢的袍泽就赶紧再把箭矢给搭上弓弦;第二批次的士兵再得到第一批次的士兵已经准备好的手势,就立即释放第二波箭雨。如此反复。
箭雨纷至沓来,接踵而至,让安息重骑在距离西凉军中军的一百五十步和一百四十步之间,尸体横七竖八,血染黄沙。然则没有停下的命令,安息重骑仍然是舍生忘死地顶着箭雨向前杀去,战马踏着血液流成的小河,激起血色浪花朵朵。
不过是极短的时间内,在蹶张弩的渐次射击下,安息前锋重骑就倒下了一万四千多人。原本安息大军锐不可当的冲锋之势,在箭雨之下消失殆尽。面对西凉军中军的箭雨战术,安息大军有的惊恐万状,有的怒不可遏。安息大军的将帅都是后者。他们绝不相信,堂堂三十五万骑,会挡不住区区几万支箭?
沃洛吉斯四世严令弗尔拉斯加快冲锋。于是安息重骑只能狠下心来,用尽力气抽打战马,让战马以全速向西凉军中军奔去。但战马再快,也快不过飞翔的箭。箭雨之下,安息重骑损失惨重,人马尽皆倒地,激起黄沙扬起。
但安息重骑的冲锋,也不是毫无用处。有数百重骑幸运地在重重箭雨下活了下来,如疾驰的列车向着西凉军中军撞去。沃洛吉斯四世遥看那幸存的数百骑,突然信心十足:西凉军的箭雨再犀利,也不可能将他的前锋杀绝;每次箭雨之下都会残存下数十人,这样慢慢积累下来,就会累积成数百、数千人。相反,西凉军也会越来越吃力。这样,安息大军一定能冲过恐惧的弓矢射程,杀入中军之内。
但被沃洛吉斯四世寄予厚望的那数百骑,一冲近双发弩的射程,便被射成刺猬,无人生还。但沃洛吉斯四世毫不介意。他有三十五万骑,他认为,只要他肯付出几万骑的伤亡,一定能积累起数千骑冲过凉人的弓矢射程。
于是,沃洛吉斯四世大手一挥,派出更多的骑兵冲向西凉军中军。面对安息大军加大了攻势,刘范仍然是沉着地挥动着金麾。金麾每次一被挥下,弓弦弹飞,箭雨骤起,敌军射中,人马坠地,惨叫声不绝于耳。
战场上,悲壮的一幕上演着:安息骑兵人人咬着牙、硬着头皮、嘴里高喊着口号,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地向西凉军杀去。但西凉军之箭,带着西凉军士兵的恨意和锋锐的箭头,向他们袭来。安息骑兵一批接着一批被射死,竟相倒地。安息大军的伤亡,一点点地加剧。
没过多久,安息的重骑就死伤殆尽,两万多人马的尸体,将沙漠染红了一大片。沃洛吉斯四世又是发怒,命更多的骑兵继续发起冲锋。这次,他不仅增加了自正面冲锋的骑兵,还增派了两支骑兵从左右两面向西凉军杀去。
这样,安息大军冲锋的面积加大了数倍,让西凉军中军的防守变得更加力不从心。冲锋的安息前锋,就有约十万骑之多。这时,刘范的心弦开始有些紧绷了。因为沃洛吉斯四世这一招,让在箭雨下幸存并快速冲过蹶张弩的射程的安息铁骑,骤然加增。
但刘范又不是只有蹶张弩。刘范又下令让双发弩发射箭矢。操持双发弩的军士有四万人;更近的还有敦煌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