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良之世(1 / 2)

加入书签

薛益第一次来给赵英授课时,持盈特意牵着赵蘅到书房外头听。

赵蘅认得出哥哥的声音,一听到里头赵英的声音响起,就开始“哥哥,哥哥”地唤,持盈帮竖指在唇边,示意他噤声,他倒是很听话,立马乖乖的不吭声了。

等一堂课讲完,薛益从书房里走出来,就见她站在廊下,怀里正抱着已经睡着的二殿下。

赵蘅的头窝在她的肩头,小手攀着她的肩,她站在那里,一手抱着赵蘅,一手轻轻拍着孩子的背,目光柔软得如春水一般。

薛益看得有些失神,待她的目光移过来,他含笑走上前,低声道,“多年不见,殿下变了许多……”

持盈目光微动,“十多年了,怎么能不变。”

赵蘅已经睡熟了,持盈便将孩子递给了乳母,让乳母将他抱到榻上去睡。

秋日里天高云淡,她与薛益走在园子里,风吹得庭中的树枝沙沙作响,夹杂着一些夏天遗留下的蝉鸣。

薛益开口道,“这里真是像极了金明宫,看到了殿下,只恍惚还在当年。”

“德寿宫本就是仿着金明宫建的,只是仿的再像,终究也不是……益哥哥,”她转头看向薛益,“这些年……你还好么?”

薛益却问,“殿下呢,殿下过得可好?”

持盈目光垂下,唇边浮起苦笑,“也不过是侥幸才能撑到如今。”

当初国破家亡,至亲离散,他与她虽相隔南北,却也不过是各自艰难。

“元元……”他声音低哑,“这些年我在北地,见了那样多的凄苦,总无数次地在想,幸而当初你不在帝京里,幸而你逃了出去,只要你能好好活着,那便比什么都好了……”

持盈听着,心里却万般滋味。

她当初任性溜出金明宫,是为了什么,她清楚薛益也清楚。

当初崇宁帝与韦皇后为她选婿,挑中了薛益,起初持盈没察觉,只觉得薛益入宫的次数越来越多,后来他科举中了状元,成了右春坊谕德,当时赵郢又还住在武德殿,是以在宫中见到他的次数也就愈发的频繁了。

薛老大人是当朝重臣,她与薛益是自幼相识,熟悉得很,即便是成日见他,倒也没觉着烦,可他性子古板老成,又是在谕德这样的位子上,难免的劝诫赵郢的同时,也时常在持盈耳边念叨,渐渐的,她就开始避着他了。

等到后来知道了爹娘的安排,说要让她将来嫁给薛益,她不禁吓了一跳,薛益平日就像夫子一般,若真与他成了婚,那岂不是日日都要受他劝教。

她想了想只觉得万分不愿,便使了性子逃出了金明宫,又怕被禁军给抓回来,索性就出了帝京,本想着吓一吓爹娘,让他们能收回成命,谁知她出城没多久,北契大军就已攻到了帝京之下。

后来,她也曾想过,那时候薛益知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跑的。

薛益那样聪明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呢?可若是知道了,他又会不会难过?

听他如今这番话,分明是知道的。

“益哥哥,当初是我任性,对不住你……”

薛益却笑了起来,“殿下虽看着变了许多,可本性倒是一点没变。”

无论是从前风得风要雨得雨之时,还是如今处处小心翼翼的境地,她都持着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心思,守着一颗干干净净的本心。

时隔多年,竟还为此事为他道歉。

“殿下,有一物,当日在康宁殿不便交付,今日入宫,我也正想将此物交给殿下。”他一面说着,一面从怀中掏出一物。

持盈仔细一看,发觉那是个信封,等赵益递给她时,她才看到信封上那一行字:吾儿亲啓。

信封上没有落姓名,可持盈一看那字,眼泪便已夺眶而出。

她轻轻抽出里面的信纸,那纸同信封一样都已有些泛黄,可见有些年岁,却被人精心保管,并无一丝褶皱。

她双手将信纸捧着,仔仔细细地,仿佛生怕看错了一个字,从头到尾将那信纸上的字句看完,左下角处并无落款,却留了一枚花押。

崇宁朝时,许多人看过崇宁帝的字与印,却只有他身边之人,才识得他这花押,持盈伸出手,用指腹轻轻摩挲过那花押,仿佛在感应父亲留下的温度。

她知道他为什么不落款,他怕叫人发现了这封书信是他所写,他这么小心翼翼,可其实书信里并非写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不过是在嘱咐她要珍重自己。

持盈不停地眨眼,只害怕眼泪落到信纸上弄花了字迹,又小心地将信纸叠好,装进泛旧的信封,然后将那书信放在心口的位置,终于忍不住小声呜咽了出来。

“我爹爹,爹爹他……”

她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了,薛益看着,心疼不止,忍不住将她轻轻揽过来,持盈实在无暇计较什么,只能靠在他肩头,忍住哭声任眼泪浸湿他的衣衫。

过了许久,持盈的情绪才稳定下来,双眼却是通红一片,声音也变得沙哑,她忽然想到什么,抬头问他,“我爹爹他为何会将此物给你?”

从那信的字里行间可见是赵襄临死前所写,那便是七年前了,他即便想要送信给女儿,也应当会找要南渡的人,七年前他又如何知道薛益会南逃。

“当初我听闻先帝病重的消息,使法子去见了他一面,我对他道出我意欲南下的打算,所以他写了这封信,托我交予殿下。”

“谢谢你,益哥哥……我听太后说,你在北边时就极力照拂我爹爹娘娘,还有我那几位哥哥,这份恩情我实在无以为报……”

薛益是为数不多的能得到北帝赏识的汉臣,他在北地的时候一直暗中想法子帮助那些被俘到大都的皇族宗亲们,程太后也是当年受他恩惠的人之一。

“我是大虞的臣子,这不是我该做的么,  否则你以为我留在北边,是为了富贵荣华?”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他在北边,出仕伪朝,世人皆谓他怯懦无耻,他背负天下人骂名,只将一身忠骨藏在心中,在北边保帝京救俘民,其勇敢坚毅并不输于那些在战场上救国御敌的将士。

“可难道你在七年前,就已决定要南下了?”持盈有些惊讶地问,若她记得没错,当时北朝撤了伪朝,正式设立南院,而任命薛益为南院院使,统领所有汉臣,即便是朝中的北契人,也难有这般受北帝看重。

“我并非是当下便要南渡,”他看着她,笑了笑,语气仿佛云淡风轻,“当时我父亲尚在,我自然不能弃他而去,可我又怎会一直留在北地……

“这些年在北边,山水迢迢,音讯隔绝,我时常担忧殿下,也无数次地想,若是当初我及早离京南逃,守在殿下身侧,或许就能让殿下少受些苦楚,所以总有一天,我会赶来的……”

其实持盈心中那个一直想问他又不敢问的问题,就是他为何执意南下,不光要舍弃在北地的官职,更要冒着被抓住后会处以极刑的风险。

她更听闻,他在北边这么多年,依旧孑然一身,不曾有过任何妻妾。

她不曾想过这会与自己有关,也不敢如此去想,她承受不起。

薛益见她泪水又冒出来了,心知此时再继续表明心迹,只会让她更加难受,他如今既已经在她身边了,又何必急于一时。

于是温声道,“殿下,最艰难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往后只会更好的……”

——

如今薛益要为赵英授课,自然能与持盈朝夕相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