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1 / 2)
韩继清被召回临邺的消息,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提起韩继清这三个字,在如今的行都里或许会有许多人感到陌生,可若是在十余年前,这个名字可谓是炙手可热鼎鼎大名。
尽管彼时他不过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却已是朝中最前途无量的少年将领。
这一切,都因为他那位天下闻名无人不知的叔父,十六路北伐军都督、枢密使韩崇久。
韩崇久当年在朝中的风头一时无匹,即便与孙彦伯同为赵桢的左膀右臂,可和孙彦伯不同,孙彦伯此人当初在崇宁之乱前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完全是因为受赵桢的信任才委以重任。
韩崇久在崇宁之乱之前就因为手握重兵,当时北契攻破帝京,南边的各路兵马纷纷北上欲勤王救国,当时各路兵马便共同推举了韩崇久作为诸军统辖,只因他名望与军功都无人可及。
当初,韩崇久本是打算带着聚拢而来的各路兵马赶赴帝京与北契殊死一搏的,却在途中听闻了福王赵桢南渡自立的消息。
那时的赵桢,号称带着崇宁帝的诏书,可除了一封不辨真假的诏书外,他带着的兵马统共也才十余万人,当时天下各方势力里,以韩崇久实力最强,于是赵桢遣人给他送信,邀他南下,共图救国大业。
韩崇久收到他的信后,力排众议,带着麾下近十万人马掉头南下,投靠于赵桢帐下,更凭他卓绝的排兵布阵之法,硬生生地将倾巢而下的北契大军阻于沅江之上,最终保住了南边的半壁江山。
自此,韩崇久韩元帅的赫赫声名传遍天下,成了天下万民心中的保护神。
韩崇久虽有两个嫡子,可那两子都资质愚钝,成不了将才,当时被韩崇久带在左右,受他亲传被他寄寓厚望的,除了当时的赵誉,就是他的侄儿韩继清。
可以想见,若是当年韩崇久没有出事,韩继清如今必然也是手握重权的一方钤辖了。
当年韩崇久身死,韩家一夕之间蒙难,韩崇久的血脉只余下了一个女儿,反倒是韩继清,虽被流徙千里,却好歹是保住了性命。
谁都没料到,赵誉会突然起了念头,不顾朝中的反对,忽然下旨让韩继清回朝,还直接入枢密院。
官家在此时让韩继清回朝倒也不难理解,如今太上皇不在行都里,鞭长莫及,官家此举才不会受阻,若是太上皇尚在行都,或者等到他回了临邺,赵誉再想让韩继清回朝并担任要职,几乎是不大可能。
可这也说明了,赵誉是冒着什么样的风险做出的决定,他这样无疑是不惜违逆太上皇,执意如此了。
这在世人看来,最能猜到的原因,便是韩家的那位女儿,如今最受官家宠爱的韩才人。
不,如今她也不再是韩才人了,赵誉刚刚降旨,将其晋为九嫔之首的昭仪。
朝中众人都暗自议论,说着韩昭仪着实厉害,枕头风吹得官家晕头转向,靠着她,韩家怕是要翻身了。
晋韩辞月为昭仪的旨意降下后,内宫外朝议论纷纷,韩辞月如今的身份还是罪臣之女,韩崇久当初定的罪名并未平反,昭仪之上就是四妃了,国朝祖制,罪臣之女不可为妃,昭仪已经是韩辞月所能受封的最高的位份了。
当这消息晓谕禁中时,赵誉特意让人将付安召来,问他持盈的反应。
付安十分疑惑,不明白官家为何特意这么问,让他不禁猜想陛下到底想听什么答案,他想了想后道,“长公主殿下她……并没有什么反应。”
“她没有生气?”赵誉又追问。
付安摇了摇头,他也不明白,长公主为何会为此生气。
听完付安的回答,赵誉的神色就沉了一分,眉头渐渐皱起,想了一会儿后摆手让他退下,又过了两个时辰,突然吩咐黄平道,“传舆,去北内。”
在决定将韩辞月晋为昭仪时,赵誉的确有过诸多考量,有些犹豫,这些令他犹豫的因素里,除了朝中的种种阻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便是持盈的反应。
他怕她误会,怕她以为此举是源自自己对韩辞月的私情。
事实证明,是他想多了。
付安说的没错,持盈真的并无什么反应。
赵誉去了之后,一直暗中瞧着,平日里,他最怕她对冷脸,怕惹了她不开心,如今她神色照常,丝毫瞧不出什么破绽,对他的态度也并无任何转变,却更叫赵誉心里头不舒坦。
赵英刚从凝晖殿回来,赵蘅本来已经到了要午睡的时候,可一见到了哥哥又兴奋了起来,不停拍着手蹦蹦跳跳,非拉着赵英同他玩,两个人追追打打的,在殿内玩得不亦乐乎。
持盈就在一旁看着,不时提醒着,“蘅儿慢点跑,小心摔了!”
赵誉只盯着她看,见她脸上那笑意,不带丝毫勉强,更从未将目光移到他身上来过,满心满眼都只是两个孩子。
在她眼里,自己没有两个孩子分量重,赵官家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可他不敢生气,能怎么办,认了呗。
可也不至于如此不在意吧,他咬牙切齿地想。
其实他晋韩辞月的位份,起初是有些担心怕她误会,可后来又存了另一番心思。
这还得从他和几位赵家宗室宴饮时说起,当时酒宴正酣,他那几位堂兄叔伯不是谁起了由头,突然纷纷开始劝他重开大选,广纳妃嫔。
“陛下如今春秋正盛,可后宫里只有寥寥几位娘子,您瞧咱们大虞朝历代哪位官家身侧如此冷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