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铸币权(1 / 2)

加入书签

郑三俊听了皇帝这话,却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他眼睛一亮,看向朱由检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如今朝廷白银不够,便想着通过这法子,用征税的法子让外面的白银流入?”

“这是其一,”朱由检点头,“也只能暂时缓解朝廷没钱可用的问题。”

范景文本是反对开海禁的,听了二人对话,他皱眉仔细想了片刻,倏地一拍手,说道:“是因为我朝境内银矿少,若没有了银子流入...”

大明不是产银的国家,银矿的资源非常有限,英宗时全国银矿征收的银两,也不过才十八万两。

而万历时派出大量的中官做矿监,开矿求银,每年也不过四十万两,这四十万两,还不都是从银矿中所来,更多还是搜刮百姓而来。

白银短缺的结果便是银贵谷贱,而谷贱则伤农。

如今执行一条鞭法,农户支付税粮又是以银子的形式,结果就是农户更要贱卖粮食来换银子,又用换来的银子去交税,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朱由检对范景文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很是满意,大明银矿少,如今白银又是主要流通的货币,而不管是百姓还是勋贵官吏,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存钱。

从前是存铜板,如今是存白银。

钱少的找个破罐子就能存,钱多的如那些藩王们,找几口大箱子将银子藏起来。

货币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易,还有流通,将钱藏起来,哪里还能流通得起来。

货币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商品流通,间接影响到商品生产。

扭曲商品交换的价格,时间久了,那是难以为继的。

动则活,不动则死,市场也是一样。

投入市场的钱少了,便会导致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萧条。

而明末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以铜钱看,明末的经济是通货膨胀了,可以白银看,它却是属于通货紧缩,这就是缘于大明不是白银的出产国。

这也是明末在白银问题上反映出得社会基本矛盾,而初看,这矛盾是个经济问题,可本职却是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

“那有了白银流入,朝廷的财政便会好起来了?”范景文想着,若是如此,重开海禁也不是不可以。

而他说完这话,却见皇帝摇了摇头,“也是未必!”

“为何?”范景文急急问道,陛下不是说了要白银流入就好了,怎么还是未必呢?

“若是开了海禁,对于番国而言,我朝丝绸、瓷器和茶叶的追捧,定然会有大量白银流入我朝,在一定程度上,是能缓解朝廷对于白银需求的渴望,可是最主要的一点...”

朱由检神色逐渐严肃,他看向殿中众人,缓缓说道:“是朝廷丧失了铸币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