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关系(二)(1 / 2)
梁爱华是个能说的人,语言表达异常的丰富。
而且咬字清楚,语速虽然很快,却能令聆听者听得一清二楚。
她打开矿泉水瓶,喝了一下口,又继续说道:“然而相似并非相同,人类与宠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基于照料的亲密关系,而非母婴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依恋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本质差异。
譬如,宠物在饲养者眼中的“婴儿”角色是恒定的,即使是成年宠物狗,它仍然将自己的饲养者视为父母一般的存在。
因此人宠之间的互动不会像父母和孩子关系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一些实验细节也指出,饲养者虽然看到了宠物的分离焦虑和对自己的搜寻行为,但他们并没有像担心自己孩子一样,去要求实验者缩短分离阶段的时间。
这可能是因为宠物和儿童在饲养者心中的分量不同,或者饲养者认为宠物本身的独立能力更高。
现有有关饲养者和宠物关系的研究证据仍局限于外显行为,其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人类和宠物的关系中,宠物常常扮演一个被照料的对象。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这种关系并不利于人类的发展,有限的资源没有集中于人类自己,而是用于照顾其它物种。
然而,人类从自己与宠物的亲密关系中受益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角度来理解该问题,这个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人类终究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饲养者与宠物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跨物种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就如同亲子之间的照料关系一样。
一项比较猫类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研究发现,可爱和无条件的爱是猫类伙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
人类伙伴的优势则仅仅体现在可以用语言交流方面,猫类宠物不能替代语言交流,但却依旧可以给予饲养者快乐和安慰。
因此宠物的积极反馈大大激发和强化了饲养者的“照料”行为,进而提高了饲养者对于下一代的投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宠物与人类之间的这种“亲子关系”便有了进化的意义。
宠物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和展望,在有关宠物的问卷研究中,抽样群体的合理性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局限性问题。
很多想要养宠物的人因为时间或空间上的原因无法饲养,譬如房东要求、工作太忙等等……很多饲养宠物的人的确在将宠物作为自己社交缺乏的补偿。
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给样本选取的合理性带来了极大挑战,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一样,宠物的问卷研究中社交功能正常样本的数量偏少,弱势群体样本的数量偏多。
因此,有关宠物和人类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结论出现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一项仅以社区老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饲养宠物和高精神质有关。
再考虑到其它指标,研究者认为宠物并没有带来健康,只能缓解了饲养者的痛苦。
一项针对护理病房病人的研究中也曾指出,护理病房中多是孤独感高于正常人群的孤寡老人。
其结论不能很好地验证宠物对病人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