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前世生长地——卫海县(2 / 2)

加入书签

这时候拿出来的工作证和介绍信不是农机厂的,而是钢铁厂的。

出差之前陈国泰就在钢铁厂后勤处办公室备了案,要来这里采购一批咸鱼干回去。

“原来是灵江县钢铁厂的陈同志。陈同志长得可真是脸嫩。你来我们这里是为了采购咸鱼干的吧?”

慈眉善目的中老年妇女归还了证件之后,语气肯定地对陈国泰说道。

“不知道同志贵姓?你怎么知道我是来采购咸鱼干的呢?”

陈国泰点了点头,顺势与对方攀谈起来。

“我叫余香莲,是福利院的院长。你问我是怎么知道你的来意,咱们这里除了渔产就只有海盐。海盐是国家专卖,你又不是盐业公司的人,不采购渔产难道还要采购海盐?”

余香莲微笑了一下说道。

“哈哈,余同志说得极是,我确实是来采购咸鱼干的。不知道余同志是否方便告诉我,咱们这里的鱼获收成如何,像我这样的外来人采购难度大不大?”陈国泰打了个‘哈哈’道。

“这有什么不方便?我告诉你啊,现在人民当家作主,出海捕鱼再也不是解放前那种小木船,也不是零散个人,而是大木船甚至是机帆船以生产队的形式带着政府提供的优质渔网组队出海,渔获可是杠杠的。每天下午渔船归来时,满舱都是鱼啊。”

“一般大小的木船,也能有三五千斤的收获。至于最大的机帆船,那更是有三五万斤。这么多的鱼,收购站也收不完,就只管捡着好的收。那些小一点的鱼或者是口感不太好的鱼,就被渔民们丢弃在了路边。”

“现在粮食紧缺,福利院也同样如此。我们几个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经常出去把那些渔民丢弃的鱼捡回来给孩子们吃......”

余香莲立即絮絮叨叨地讲了起来。

陈国泰认真倾听,一边听一边点头。

他前世所在的时代里,海边还存在着一些鱼户。

那时候那些渔户驾着现代化的捕鱼船只,即使是出远海,收获也远远比不上余香莲现在所讲述的盛况。

不过陈国泰却丝毫没有怀疑余香莲的话。

同样的话,陈国泰听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渔民说过多次。

老渔民们都说,就是由于六七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这二三十年毫无节制的捕捞,让近海鱼类越来越少。

余香莲现在的讲述证实了那些老渔民确实没有乱说。

“这还真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余同志,你应该知道,国家这两年遭了灾,很多地方想吃一口肉都难。而咱们这地方,却是把肉食随意丢弃。”

等余香莲的讲述告一段落,陈国泰叹了一口气说道。

“唉,谁说不是呢。不过咱也没办法啊。现在汽车很少,路又不大好,咱们的鱼获根本运送不了多远。制作成咸鱼干的话,倒是便于保存也便于运顺。但是咱们人手也有限啊。再说了,别看咱们这里鱼肉多,可天天吃鱼肉也不行,对身体很不利。终究还是得吃五谷杂粮。但说到粮食......”

余香莲也跟着叹了一口气,满脸都是惆怅之色。

陈国泰顿时有点无语。

余同志,你这是不是有点过于凡尔赛了?

现在花国的饥荒还没有过完,很多地方都还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你们这里倒是好,在别处无比珍贵的鱼肉都要随便丢在路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