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责任分散(1 / 2)

加入书签

第一次参与球队训练打对抗就轻松拿捏了范学礼,第二次参与训练给陈晨做了个超级难又超级帅的示范,王动在队员们眼里已经成为传说级的人物,还有他的父亲是亚排联主席,他儿子是国字号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手……

据说王指导要去国家队当助教,据说王指导很可能接手翔翱俱乐部成为主教练,据说……翔翱俱乐部的队员们听闻太多,现在到了王动的“地盘”,忐忑之余又有几分兴奋,王指导带队已经被渲染成神话了。

还有,依汾市对这次比赛貌似非常重视,还有三天才比赛,已经到处是标语彩旗,尤其进了柿园地产的范围后,几乎抬眼便可看到“中俄俱乐部对抗赛”的标识。

本就联赛前的热身赛,但到了这里突然发现这个比赛如此重要,尽管很多久经沙场的老队友,仍然觉着压力。还有王指导,早上起床早饭后就带队员去球馆,因为球场布置就算溜达一圈也要去,跟保安保洁都快熟悉了。

当然,王动不可能每天就带他们溜达,该有的训练内容一样不少,就在依汾八中这边的球馆,他原来的队员一个也不少,在场边有好球就鼓掌,捡球都是跑着,这个压力更是迫人。

反复演练,比赛前一个晚上确定了首发阵容,陈晨二传、钱继伟主攻、丁一接应,两个副攻及自由人都是去年联赛的首发。

这个晚上在春风厂的场馆,就是这次比赛的主场馆,王动宣布韩泽奇加入俱乐部,其实队员们都在秩序册看到了这个名字,这三天也一直在合练,此时宣布意外也不意外。

王动跟所有队员都坐在观众席上,空荡荡的球馆就他们十多个人,很放松地宣布了第二天的首发,然后宣布韩泽奇加入,他随即指着场地中央的球场说:“我在国家队最后一场比赛是跟欧洲人打,现在执教俱乐部第一场仍旧是跟欧洲人打。是,不用纠正,咱们第一场是对金球俱乐部,我认为那就是热身,陈维嘉的球队我指挥过,跟你们水平差不多,谁赢谁输都不意外,我也不生气。但是,不管跟俄罗斯人争第三还是争冠军,那才是我这次最在心的比赛。”

很舒服地坐着,甚至把两条腿耷拉在前排座椅上,王动接着说:“你们都听说我研究心理学,那今天就讲个心理学的东西,算咱们的赛前动员吧。”

“我先讲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1964年3月13日凌晨,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的年轻女子在结束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到有人想杀她。她马上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还有的住户打开了窗户,于是,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她赶紧爬起来准备回家,这时候凶手又返回拦住她,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快步进了自家楼后,凶手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并将她杀死在家门口的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三次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但是,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说到这里,王动扫视了全体球员然后缓缓站起来:“各位,下面这个球场就是凶杀现场,每一场球最终输掉的一方就是被不担责任者害死的。”

“所以,针对接下来的两场比赛,我只要求一点而且会做到一点,场上没有责任感的队员,我会马上换下来,且只要我在,以后任何比赛我都不会用了。”

说完这话他就朝外走,边走边说:“明天上午的训练就在这里,九点到十一点,我需要接待陈维嘉指导带的金球队。继伟,你带大家把首发阵容再磨合磨合,对了,陈晨你跟我去,陈指导点名见见你,小韩,你替陈晨的位置。”

“现在,回去好好休息,我跟熊指导就住你们楼层最边上的两间,有什么事情随时敲门。”

俄罗斯的两支球队当晚到,二十多名队员过两米的占多数,王动与熊小武作为主办方出席了欢迎晚宴,他俩就是礼貌性到场露脸后便出来就进了球馆。

上了看台他才给钱继伟打电话让队员过来开个赛前动员会,球员们进馆看到王指导在看台有些不解,但看招手就上去围着他坐下。

从场地的中央到看台的一隅,这是心理的反差,而后说的个故事其实就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场上的积极态度、减少失误、竭尽全力保证对胜利的渴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