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1 / 2)
田小民也没有带太多的东西来赶集,看看摊子上剩下不多的那些,半卖半送的给了几个还围在摊子边的人,把铺在地上的那块破棉布叠起来,把秤放到一个口袋里,收拾完了这一切,笑着跟徐知贤说:“徐舅舅,都是晌午了,咱们去红旗饭店吃点饭吧,边吃边说。”
徐知贤心里暗暗地点了点头,觉得田小民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才十八九的年纪,办起事来显得非常的老道。
徐知贤说:“舅舅是长辈,这次呀就请你们这些孩子吃一顿饭,走,咱们去红旗饭店。”
路上,听到田小民的妹妹也在城里,徐知贤就让赵海涛去把人喊过来一起吃饭,等到饭店里,找了个包厢,点好了菜,田爱琴跟着赵海涛的后面,有些胆怯的进了包厢。
田小民也不闭着徐知贤,把自己去青山收购山货的事情详细的说了说,徐知贤想了想,说:“这些东西你手里还有很多吗?”
田小民说:“还有不少,地里的活忙完了我就去了青山,这几年我在那边有很多认识的,他们那边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去那边次数多了他们就把东西给我留着,就等着我去拉,这次因为过年,而且是因为运动结束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是都要买点东西准备过年,就收了不少,结果大集上买的人还算是可以,平时就不大能卖的出去了。”
徐知贤说:“你这个行为可是属于投机倒把啊,被抓住了可不得了。”
田小民笑着说:“我觉得做这个挺好的,南货北运或者北货南运,我就挣个差价,我也是付出了劳动的,徐舅舅,我觉得以后这个应该是能放开的。”
徐知贤听了不由得,脸色一正,说:“小民,你怎么会这么说呢?”
田小民说:“徐舅舅,您是长辈,我说话也不背着您,这几年这样的事情做到多了,我就觉得咱们现在的供应制度有很大的缺陷,很多人手里拿着钱都买不到合意的东西,时间长了,他们知道了哪里能买到合自己心意的东西了,一定会经常去买的,现在做我这个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以后我估计会有很多人做这个的。这都是我自己想的,我也不会说话,徐舅舅,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
徐知贤不由得对田小民刮目相看,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采购供应,这里面的事情门道没有谁比自己更清楚,田小民说的非常的在理,在自己看来,现在的采购供应制度那是非常有问题的,时间久了一定会出问题,可是这个还没有二十岁的小伙子就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问题,这个田小民以后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徐知贤不由得起了结交之心,很多年之后,徐知贤还在庆幸,正是因为有了今天的这番谈话,才有了徐家更加灿烂的辉煌,当然了,这是后话。
培茵听着田小民的话,也是眼前一亮,在坐的没有谁比自己更加清楚以后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是一个全民皆商的社会,从实体商到电商再到微商,那个时候做买卖可是很光荣的事情,哪里跟现在似的,做个小买卖就跟过街老鼠一样,卖个东西就跟接头一样,还得防着被人抓到了,如果被人抓到了,那就是投机倒把罪,得接受劳动改造的。
红旗饭店的饭菜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油水,几个人吃的满嘴流油,田小民趁着去洗手间的功夫去服务台结了账,徐知贤对田小民的好感又增加了一层,不是在乎那十几块钱,而是在乎田小民的办事风格,这样的人只要是帮他搭建一个平台,飞黄腾达是迟早的事情。
后面的事情培茵他们就没有再管,后来田爱琴回了沈家村,有一天晚上拿着一块花棉布来找沈母帮着裁衣服,田爱琴说那天之后田小民就没有去街上摆摊卖东西,把那些东西全部都卖给了采购站,虽然价格稍微低了一点,但是田小民把东西处理了之后又去了青山那边,用回收的货款收了很多山货,卖了一个好价钱。
培田放了寒假之后,在家待了两天就跟着田小民出去跑,奶奶跟沈父沈母抱怨,说培田这孩子,整天在学校待着,这好不容易放假回了家,整天的不见人影,想着亲亲孩子都见不着面。
沈父倒是很愿意培田跟着田小民这样出去跑,沈父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很多人生的道理光是看书是看不出来的,这样出去跑跑对孩子有好处,最起码出去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眼界就能宽很多,这人的眼界一宽了在待人接物上就能大方很多,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没有什么坏处。
沈母怕培田出去跟田小民干这种投机倒把的事情被人抓住了,这个时候,要是因为贩卖东西被抓了,那可得去劳动改造的,晚上两口子说起这个事情,沈母说:“要不让培田来家吧,他在外面这样跑我这心一直吊着,就怕有个万一。”
沈父安慰沈母说“怕什么,他们俩都干了几年这个了?熟门熟路的都有了自己的门道了,你呀就把心放在肚子里,这俩孩子机灵着呢。”
沈母叹了口气,有些伤感的说:“省思,你说我是不是老了?我觉得现在胆子这是小啊,一定的风吹草动都能让我害怕半天。”
沈父揽过沈母,说:“悦然,我们可不老了吗,你看我们的孙辈都能到街上打酱油了,咱俩这一辈子呀我觉得真是值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