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朝鲜事大,蒙古慕强(2 / 2)

加入书签

换言之,要是冒顿单于有一天,也变得“懦弱”,而不敢带着匈奴四处征战劫掠,那他也会被自己的儿子弑父夺权。

也即是说,随着冒顿单于的成功上位,汉匈战争的爆发,就已经成了必然。

汉朝的和亲送钱安抚策略,不可能喂得饱所有匈奴人。

而冒顿单于也不可能为了几个和亲公主,就承担被亲儿子杀父篡位的风险。

“蒙古与匈奴……”

朱瞻基微微点头,他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爷爷总是要对漠北的蒙古人动兵。

哪怕弄得国库财政困难,五次征讨有三次都算是白去,大部分时间都被蒙古人带着在草原上遛弯子。

在听完林先生讲的地缘决定论,与地缘决定的民族国家精神特质,朱瞻基渐渐有所领悟。

蒙古与匈奴的相似度太高了,虽然两者的时间线差了上千年,但不妨碍二者因为同一片地缘,发展出相似的“民族国家”精神特质。

当蒙古一旦出现了某位大可汗,那就必然会与大明爆发战争。

这甚至可能不是那位大可汗的本意,只是单纯被蒙古众部给裹挟推着,走上了这条战争的不归路。

永乐帝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当有着要出可汗共主的苗头之时,那就立刻发兵介入。

不用真的跟蒙古人打,只要追着他们遛弯子,遛到明军粮草不济,遛到蒙古错过最佳的放牧时节。

届时,即将聚拢的蒙古诸部,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不崩也没有关系。

因为战争还有另一个隐性作用,那便是极大提高了蒙古南下劫掠的成本。

就与汉武帝一开始与匈奴交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一样。

可汉武帝依旧选择咬牙坚持,不惜耗费军资巨万,出动数十万的军队战马,也要跟匈奴硬刚到底。

直到匈奴实在受不了,匈奴王庭远遁漠北,汉匈战争才终于停止。

汉武帝看的很明白,横竖都是打,不如一鼓作气彻底把匈奴打疼!

汉武帝之前,匈奴南下劫掠意味着发财,而汉武帝之后,南下劫掠意味着损伤巨万,别说发财了,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好说。

再加上汉武帝后期,就不单纯砍脑袋了,愿意臣服的也可以纳入汉朝藩篱。

对抗大汉,就要变成京观,被汉军杀绝户。

而载歌载舞欢迎汉兵,就能吃香喝辣。

换你,你怎么选?

永乐帝的五征漠北,有自己的天下私心,同样也不乏战略考量。

好歹也是朱元璋众多儿子里,除了朱标外最像老朱的,怎么可能连风烛残年的蒙古人都对付不了?

而且还被连续遛了三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