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后续(1 / 2)
沈定珠三十六岁的时候。
边疆传来消息,陈衡病死了。
萧琅炎命人将他的棺椁带回京城,体面的下葬。
也是这个时候,陈衡的过往才被公诸于世。
当年他犯了错以后,萧琅炎强行留了他一命,是为了让他在边疆当皇帝的情报。
这些年来,陈衡勤恳效忠,再也没有出错。
只是他一生未娶,听旁人说,他总在夜里坐在孤寂的城墙上,眺望着京城的方向。
或许他心里也曾悔不当初吧。
但此时,绣翠已经为西追生育了两儿一女,被赐封了诰命。
她幸福的生活,已经全然忘记了陈衡此人。
*
沈定珠四十岁的时候,和萧琅炎一起,见证了他们的儿子萧行彻,与太子妃大婚。
太子妃姓宇文,传闻祖上曾是庙里为神提灯的圣女,如今宇文家中四位文臣,皆崭露头角,得萧琅炎重用。
萧行彻跟太子妃自幼相识,成婚时是少年夫妻,两人感情要好,在沈定珠和萧琅炎的面前,立下永不变心的誓言。
*
沈定珠四十三岁的时候,萧不误已经领兵出征过四次了。
诚如众人对他期望的那样,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奶娃,长成了战场上英俊出色的将军。
正气凛然,气冲霄汉。
他被称为晋国的定心石,有他在,就没有打不赢的胜仗。
*
萧晏清性子清冷,真不知随了谁,天生不爱笑,但智谋出奇,是萧行彻的得力助手。
萧岁和温柔乖巧,也继承了沈定珠的美貌,十三岁那年,在诗楼里以一首《凤求凰》惊四座,面纱落下,叫在场的人都看呆了眼,当即有了诗美人的赞称。
小小年纪便有绝色之姿,一下子名扬天下。
几个孩子都很听话,唯有萧心澄成了沈定珠的心病。
因着她不肯成亲。
已经及笄多年,却还是终日遛马看花,过的逍遥自在。
沈定珠担心她日后没有人护着,萧琅炎却从不担心此事。
还常安慰沈定珠:“她有那么多争气的弟弟们,哪个敢不护着她?”
沈定珠无奈。
只能看着萧心澄天天过的烂漫天真,她有父亲宠着,弟弟谦让着,妹妹乖巧地听她的话。
还有,她身后一直跟着的那个默默无闻的鹿匪。
曾经萧心澄去游玩,差点被山匪绑走。
鹿匪一人单枪匹马,竟杀了山匪四十六人,剩下十二人受伤严重。
他将萧心澄救回来以后,萧琅炎就彻底不再约束他的行经,将他安排进入公主府,成为了贴身侍卫。
*
沈定珠四十五岁的时候,收到了景猗从长琉国传来的噩耗。
封靖驾崩了。
这些年来,他一直励精图治,事必躬亲,长琉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
他兴修水利,大力鼓动长琉富商经营,与晋通商,长琉国的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
但依照长琉律法,商人每赚一笔,都要向朝廷缴贡额外的税收,用来养兵。
封靖还效仿萧琅炎,鼓励水稻田产,长琉境内分为八个郡城,每年在户部那需要排名次,看看谁的粮产税收最多。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满目疮痍的小国长琉,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强兵富庶的大国。
北梁已化作灰烬,而代替北梁进入历史视野的,是大国长琉。
所以,封靖将自己累死了。
如他所说,他一生没有子女,所以驾崩后,在景猗等权臣的拥簇下,一名封靖生前就选择好的世族子弟登基,号新皇。
封靖被追封为太武帝,新帝为了纪念他,让人立了一尊铁像,伫立在京城城门的方向。
高大的铁像背靠京城龙脉,而目光永远眺望着晋国的方向。
沈定珠是在他死后三个月,才收到了景猗的信。
彼时,春光和煦,年过四十五的沈定珠,依旧美的充满丰韵,萧琅炎对她的宠爱,没有让时光在她眼角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
她坐在垂满紫藤花的长廊下,握着景猗的信,豆大的泪水,掉在泛黄的纸张上。
景猗信中无不悲痛,但他告诉沈定珠,封靖驾崩前或许早有预感,所以他留了一封信,特地嘱咐说,如果他忽然驾崩,一定要将信送到沈定珠手上。
沈定珠拆开景猗送来的第二封信,满满的纸张,那熟悉的字体,让昔日少年的容貌重新浮现在眼前。
她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见过封靖了,可她见过他两个时期的字迹。
当年她在长琉国与他相遇的时候,封靖的字还算是笔走龙蛇,颇为恣意张扬,带着少年独有的傲慢。
可这么多年的政权洗礼,当初那个受尽委屈的幼帝,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九五之尊,他的字,自然也变得沉稳刚锐。
【沈定珠,见字如面,许久没见了,朕偶尔跟鹿匪通信,知道你过得很好,但你如果看见这封信,就证明朕已经不在人世了,写到这里,朕难免咬牙痛恨,这辈子得不到你就算了,连寿命都没有萧琅炎活得久!】
沈定珠仿佛听到了他在耳边咬牙切齿的语气,忍不住笑了,眼泪却湿润了。
【你看到这里应该笑了吧?朕就知道你这个女人没良心,朕都驾崩了,你还笑得出来,罢了,朕若是看你笑,在天之灵也会跟着高兴,从前朕说过,如果萧琅炎对你不好,就让你来找朕,可是对不起,朕食言了,因为朕走在了你前头,但朕的许诺依旧奏效,景猗和新帝,都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提供长琉国所有的援助,这是朕生死都会兑现的诺言。】
【其实,三年前景猗就劝过朕,朕因为过分操劳,身体多次抱恙,可朕怎么停的下来?朕不想总是被你当成弟弟,比你小的这几岁,朕竟用了一生去追赶,也没赶上。但也不是完全没好处,至少因为你的激励,朕终于为长琉国开创了盛世的开端,让长琉未来的君主,不用延续朕年幼时的无助彷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