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朝廷不知亡国恨(2 / 2)
要知道在唐朝,女子已经极少遵从“无才便是德”的教条,私塾成为她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途径。
有名的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可能正是借了这一东风。
此外,女性也可以外出,不用再像从前的女性那样止步于闺房,甚至还能像胡人那样打马球、射箭、习武。
在此之前,这些活动基本都被称为“越矩”,但在大唐就没有这样的风气。
除此之外,在唐朝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空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多元化观念冲击越来越明显,女性的着装也开始追求自由。
因此,我们没必要带着清朝对女性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现代女性的着装,只要不是太过暴露,那都无可厚非。
盛世不是过度的条条框框,而是开放包容的同时,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足够自信、自由。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江逸回忆着青玉案的词,对辛弃疾说道: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他。”
“先祖,后世一直对那人有个理解,不知对否?”
没等辛弃疾问,江逸主动说:“有人认为,这最后一句,并非是先祖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了美女,而是用于感慨自己的遭遇。”
“此词成于我34岁左右。”
辛弃疾抬眸回忆,徐徐道:“当时国家外有强敌压境,可朝廷却不思进取,偏安于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之中,用来粉饰浮在空中,毫无地基的太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不知亡国恨的又何止是商女呢?”
辛弃疾怅然响起唐朝杜牧的泊秦淮,长叹道:“朝廷,也不知亡国之恨!”
“想当年孙仲谋占据江东,虽也偏安一隅,但从不屈服于曹操,反而胸怀雄图霸业,势要积极进取!”
“原本疆域辽阔的一个国家,从北到南,被逼迫到版图几乎于孙权时的区域相近,我们分明承受了比孙仲谋更多的耻辱,却连当年的孙仲谋都不如!”
“所以先祖才会经常以孙仲谋来暗示当今的朝廷。”
“这首青玉案中的繁华,看似写的是元宵节的热闹非凡,实则是在讽刺朝廷自欺欺人。”
江逸沉声道:“不顾家国兴亡的人身处繁华,哪管之后会不会再度蒙受屈辱,可真正明白这些的人,却在灯火阑珊的地方不受待见。”
“可他们依然绝世独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哪怕身处落寞之间。”
“怎能同流合污呢?”
辛弃疾反问道:“若我们因为害怕落寞、害怕朝廷不悦,就要迎合他们错误的决定,那这个国家的百姓还能安乐多久?”
他一字一句,字字犹如泰山坠下:“百姓……何辜啊?”
“朝廷要打仗,百姓就要参军,士兵就要卖命,为国家效力乃情理之中,但国家却不愿意保护和训练他们!”
“打完了就弃之不用,也不强军,巴不得把军费全给克扣了,以至于战时许多士兵都仓皇上阵,并没有多少作战能力!”
“这与让他们送死何异?!”
辛弃疾一撇嘴角,像是自嘲似的摇了摇头:
“宋军近万军队,居然打不过几百人的茶商,可笑否?”
唉,这事的确搁哪个朝代都很丢人,足矣暴露宋朝军队的弊端。
但这话,江逸却是万万不能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