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蒲州晋商!(2 / 2)
晋商,是明朝三大商帮之一。
剩下的两个商帮,分别是徽商和潮商。
晋州南部,人稠地窄,人地矛盾激烈,一些脑筋灵活的,便背井离乡,成为行商。
晋商的崛起,要追溯到明太祖高皇帝开国大明之后,对北元的袭剿战争,和边防驻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边派兵深入草原,剿灭蒙元余孽。
一边在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建立边镇,守护大明边疆。
但明朝北方向来缺粮,而大量的军民驻守北方,又加剧了粮食缺口。
为了解决北方边镇缺粮的问题,洪武三年,朱元璋在组织边境屯田的同时,开始实行开中法。
简单来说,就是商人向边镇运输大明朝廷需要的粮草,从而换取“盐引”。
拿到“盐引”之后,商人就可以到指定盐场购买食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
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可以很好地防止官员贪腐。
在朱祐樘掌权之初,前户部尚书叶淇就想用更容易贪墨的折色法代替开中法,但被朱祐樘阻止了。
在盐铁官营的年代,卖盐可是暴利。
而这份暴利,大多都被晋州的商人给赚走了。
这其中,又以位于盐场附近的平阳府商帮,赚得最多。
以平阳府蒲州县为代表的晋南商帮,是最早崛起的晋商。
他们靠近解州盐场,又距离大同府不远,于是便四处搜粮,运往边镇,换取盐引。
当晋州的大商人们多了起来后,又自发结盟,形成了晋商。
这些晋商从明朝前期开始,就借着对边疆运粮的机会,大肆向蒙元余孽走私盐,铁,茶叶,和丝帛,从而攫取大量的利润。
而晋商向来又信奉一句话: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拥有大量钱银之后,晋商便开始在当地大肆兼并土地田产。
若是遇到灾年,大量农民贱卖良田,晋商便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得大片大片的土地。
本身晋州这个地方就人稠地窄,土地又被那些大晋商们给兼并了。
普通的晋州百姓,就只能沦落为晋商们的佃户,世世代代受晋商们的剥削,成为他们事实上的奴隶。
同时,开中制的可观利润,自然也吸引了以边将勋贵为代表的权贵集团。
他们开始插手盐政,倒卖“盐引”。
而晋商们对边将勋贵集团的插手,不仅不抵触,反而非常热烈的欢迎。
晋商们主动献上干股,让勋贵们躺着赚钱。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朝廷的关系,这种生意才能干得长久。
于此同时,晋商们也看到了朝中有人好经商的重要性,于是斥巨资开办族学,资助那些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
在明朝中期,对商人的管控就已经很松了。
不仅商人的后代可以参加科举,甚至还允许商人后代参加异地科举,降低了商人进入官场的难度。
所以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商一边花费巨资结交权贵,一边培养子弟参加科举。
经过上百年的努力,这些晋商们最终孕育出两个官商巨族。
那就是横跨隆庆和万历两朝的王崇古家族,和张四维家族。
王崇古和张四维都是晋州平阳府蒲州县人,王崇古还是张四维的舅舅。
隆庆到万历年间,王崇古任宣大总督,是大明北疆防务上的最高指挥官。
张四维则是内阁首辅,朝中文官的领袖。
这两人主导了“隆庆议和”,开放了边境十一处通商口岸,将之前只能走私的买卖,合法化了。
而隆庆议和所开放的十一处通商口岸中,有四处通商口岸都在晋州境内,这可是实实在在地为在家人谋福利啊。
这种举动,虽然保证了一定时期的北疆和平,但它自废了一种大明拿捏北元余孽的手段,并且事实上促进了北元再次坐大。
到了万历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崛起,建立后金。
但努尔哈赤始终没有打进关宁防线,不仅如此,大明还关闭了针对后金的贸易关口,想要借此来将物资匮乏的后金政权,困死在东北。
就在后金危难关头,以范永斗,王登库等人为代表的晋商们挺身而出。
他们分水陆两线向后金靠拢,一些晋商从海上出发,从渤海入辽东,一些晋商通过其遍布蒙古的商路,源源不断地为后金供血。
这些商人为了讨好满清,不仅交易货物,更是提供大明王朝内部的相关情报。
皇太极因为有了晋商的帮助,摆脱了物资贫瘠的困局,再次壮大了八旗兵的实力。
而晋商也凭借对满清的走私,赚的盆满钵满。
满清入关之后,顺治没忘为己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晋商,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与满服。
而且从此之后,这八大晋商就成为了满清八大皇商,隶属于内务府。
他们八人也从堂堂正正的汉人,摇身一变,成为满人的包衣奴才了!
后面能叫得上名字的大晋商,什么雷履泰,乔致庸,曹三喜……也都是在满清崛起的。
由此可见,满清对晋商的待遇,一直非常优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