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公祭(1 / 2)

加入书签

由于今年的正月来得特别晚,还不到二月就是春分。春分那天,赵王行了籍田礼,邯郸城外进入春耕大忙季节,而早朝也在春分籍田之后恢复。各官司在几天前就开始恢复办公。

                  恢复办公后,冯敬还是正常到尉使府办差。公子正每天驱车过来上课,中午乘车回府,到点再回来。每天两次,乘车在邯郸的街衢上招摇过市。秦公子府在北城,而尉使府在南城,两地相距不下十里。为了确保秦公子的安全,冯敬加强了对秦公子乘车路线的巡逻和警戒,特别是车乘经过的时间段内。

                  教室就设在尉使府的西塾房,除了赵正外,冯劫也在旁听。冯敬果然多才多艺,授课时,并不是先习字,而是先抚琴,教赵正演唱要教的那首诗,然后才开笔习字。每个字都要教授四种以上的写法。教授书写时,冯敬亲自坐到赵正的身边,用一片简牍端正地写下要教的字,边教边解说书写的要领。然后让赵正至少临写两遍,确认无误后,才让赵正自己临写,自己离开去办差。赵正年龄还小,控制不住毛笔,而古文字又是弯弯曲曲的,字形繁琐,写起来十分不便,每每急得一头大汗。不过,赵正展现了一名学霸的素质,第一天教认的“关雎”(繁体是“關雎”)两字几乎是书写的天花板,赵正在木版上写不好,就先用木棍在地上书写,由大往小了写。在一旁的冯劫早过了小学这一关,但见赵正如此独具匠心,十分佩服,坐过来和赵正一起,也用木棍在地上书写。

                  由于音乐课占了不少时间,习字不久,就到了午时。冯敬引赵正出来,亲手交给陪伴的王翦,送回公子府休息一时,下午再来。冯劫将赵正的巧妙方法报告了父亲,冯敬沉默地看着赵正席前一摊烂泥,似有所思。

                  到了下午,赵正竟然就可以在木版上正确地书写了。虽然笔划还显得稚嫩,但结字是工整的,而且基本可以成行列。冯敬大加赞赏,用朱笔勾了好几个圈,表示功课完成得不错。

                  进入二月后,又是一连串的大日子:二月二、寒食和清明。还没上几天课的赵正被冯敬放了假。寒食节是祭祀的节日。从长平之战至今六年,赵国几乎无年不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战死的亡灵。但由于前几年战事紧急,只是各家各户自己草草祭祀了事。今年赵国的经济有了很大改观,而且看上去,战事似乎远离了赵国。赵王决定举办一场大型祭祀,将所有在战事中阵亡的赵公子都纳入祭祀的范围。

                  宗正府成为事件的中心,哪些赵公子可以得到祭祀,将由宗正决定。宗正保留着诸赵公子的家谱,不管多远的亲族,娶妻生子都会向宗正府报告,得到宗正的祝福,并名列宗谱——除非罪大恶极,被驱逐出来,或者断子绝孙了,或者家长嫌麻烦,不去宗正府登记了,这一支才会从宗谱上消失。

                  在赵国的军制中,诸赵公子一般都充任各级指挥官,以前在战场上死亡的不多。但最近几场与秦军的战役中,诸赵公子阵亡率特别高,特别是长平之战,诸赵公子几乎全部阵亡。赵王的公祭重新划开了家人心中的伤痛,有些有地位的赵公子开始提议,要将秦人献祭,才能令亡灵得到安息。

                  开始时,宗正府还厉声申斥,说如何祭祀是王事,他人岂得与焉!但没想到提议的人越来越多,宗正府觉得有些压不住了。宗正遂紧急求见赵王,报告此事。

                  赵王宣布公祭诸赵公子,本意不过了笼络人心,做个顺水人情,反正都是一样的祭祀,多摆几个灵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听宗正说赵公子要将秦人献祭,赵王立刻不乐意了。他对宗正道:“政由公卿,祭则寡人!他人何得置焉?”

                  宗正道:“臣亦言此,而诸赵汹汹,非臣所敢言也。”

                  赵王道:“其有煽者乎?”

                  宗正道:“未之知也。但诸公子多有言之者,言辞急切,多有不堪者!”

                  赵王道:“秦赵交好,得之非易。若无其好,焉得其祭!其有言将以秦人献祭者,不得与祭!彼自安其灵。”

                  宗正辞去。赵王对平阳君道:“世人昧于世理而至于此乎!战殁于阵,天也,与他人何干。其战殁于赵者,将以赵人献祭耶!”

                  平阳君道:“王言是也。两国相争,各起士卒。殁于王事者,王抚慰之,崇高之,礼敬之,理也。岂有他哉!”

                  正议论间,一名侍中匆匆上殿,在殿外伏拜道:“郭氏求见,言有要事相报!”

                  平阳君道:“令其报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