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君臣奏对!此人果真大才!(2 / 2)

加入书签

一种是宁死不屈,愿为建文殉难之人,如那铁铉、暴昭、练子宁等人。

而另外一种,就是逢迎之徒,比如解缙、杨荣这些家伙,抓住改朝换代的千古良机,赢得新帝认可,直接就青云直上了。

可夏原吉既不属于第一种,也不属于第二种。

朱棣来了兴趣,笑呵呵地开口。

“既然如此,那朕就给你一个机会。”

“你是户部右侍郎,那朕就问你户部政务,当今天下,黄册在册者几何?”

所谓黄册,乃是大明朝廷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夏原吉本能地眉头一皱。

他虽然是户部右侍郎,却一直在外面巡查。

这一点,皇帝陛下不可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位新帝,对他还是有着不小的意见,有刁难的嫌疑。

不过永乐皇帝不知道的是,夏原吉对政务一向熟稔,即便未在户部也依旧了解了不少。

“洪武十四年,朝廷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当年统计结果,黄册在册的人口为九百零四万户。而自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三十一年,在册人口则增长至一千一百三十一万户。”

听到这话,朱棣这时背着手起身,他有些觉得这个夏原吉有些不简单了,起座背着手踱了几步之后道:“说完了?只有这些吗?”

夏原吉又道:“臣了解过现在的黄册数目,与洪武十四年原始数目进行了比对,发现户籍的情况,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说无妨。”朱棣看向夏原吉。

“那就是北降南升,淮河以北的人口下降了三十七万户,而淮河以南的人口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也就是说,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这并非只是一句空口白话……”

“夏原吉!你大胆!”

他话音未落,朱高燧就怒喝道。

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这句话从一开始就是在控诉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致使百姓死伤相藉!

可这夏原吉,竟敢当着皇帝陛下的面儿说出来,简直混账至极!

这朱高燧一向喜欢偏帮,更何况是自家父亲。

朱棣喜欢这个儿子,毕竟是小儿子,然而现在却不一样了,小儿子不是他,而是杰出优秀的爔儿。

所以朱棣脸这次却是脸拉了下来,道:“国家大事,难道还要你做主?出去!”

朱高燧原本开开心心地回来复命,结果现在平白无故挨了顿骂,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拱了拱手就气恼恼地走了。

等他走后,朱棣才终于看向夏原吉。

此人,是个大才。

黄河以北民户亏空严重,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当然,这也是许多朝臣公卿都没有察觉到的细节,或者说即便他们知道也不敢当面提及的事情。

朱棣下意识地皱眉,追问道:“这又如何呢?”

如何?

这就是问策了。

夏原吉清楚,新帝真正的考验来了。

“这对朝廷而言,有着巨大的隐忧。”

“陛下素来英明,一旦北方的在册人丁再这样下降下去,势必会引发马政崩坏,千里无人烟,如此北方各处军屯的人丁和补给,都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若朝廷不趁现在着手解决这个隐患,长此以往,百年之后……一旦大漠的蒙古蛮夷趁势崛起,朝廷如何制之?只怕会落得个跟前宋一样的下场!”

“嘶......”

殿中落针可闻,便连朱棣也屏住了呼吸。

前宋被金国杀得险些亡国,最后南逃偏安一隅,再无收复失地之举,靖康之耻历历在目啊!

大明,绝不能成为第二个赵宋!

朱棣又忙问道:“如何得解?”

“加强北平行在,疏浚南北运河。促使南北交流,迁徙民户至北平行在,或可暂缓。”

加强北京城……

疏浚南北运河……

朱棣与道衍对视了一眼,随后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因为,他们早就谋划好了……迁都!

这夏原吉……果真是个大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