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南北平衡!科举存在的必要性!(2 / 2)

加入书签

宰相说到底,也只是皇帝陛下的臣子,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

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不少见,大明朝有,前宋朝同样也有,甚至更为激烈。

朱棣忍着心中的怒火,继续认真听着。

“这科举大考号称公平公正公开,可是这世上哪有什么绝对公平之事?”

朱高希笑道:“寻常农户人家,要忙着耕田种地,通过辛勤耕种,缴纳朝廷的赋税,应付朝廷的徭役,所以他们连活着都已经很艰难了,哪里还会有余财供养孩子读书习字进学修德?”

“除了少数神童天才之外,参加科考之人,其实农户出身的学子数量极少。”

“干爹,大儒宋濂宋学士,您还记得吧?”

“那是当然!”提及宋濂,朱棣都笑了。

当年朱棣还是皇子的时候,自幼就和众兄弟一起接受宫廷教育,不但要习武还要学文,宋濂就做过他们这些皇子的先生。

这老东西很是严格,不认真学习那是真打板子,就算朱棣他们是皇子,那也照打不误!

朱棣眼睛里面闪过了一丝缅怀之色。

那段时光是他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可惜现在物是人非啊!

“那陛下可知,宋学士自幼家贫,买不起书只能去士绅家里借书抄书,买不起笔墨纸砚只能在泥地里用树枝写字?”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可以说是劝学的经典之作。

朱棣闻言一怔,神情很是复杂。

那老家伙,幼时这么贫苦吗?

这一点,朱棣倒真是没有想过。

或许以前求学的时候,宋濂曾经言传身教过,不过那时候的朱棣玩心太重,自然不会在意。

现在做了皇帝,朱棣早就成熟多了,听见这些话,回想起宋濂那苍老面容,一时间心里面也是感慨万千。

对了,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想到这儿,朱棣心中一动,或许可以给这位老先生大学者追封一个谥号,以作缅怀。

“其实不只是宋学士,还有数万万的贫寒子弟,他们就算想读书写字,那也是没有门路的。”

“所以真正参加科考的学子,大部分都是出身官宦人家,只有极少数才是真正的寒门子弟,至于贫民子弟,一万个里面可能仅有两三个!”

“尤其是北方士子,我们不得不承认,南方文化底蕴确实要高于北方,再加上北方贫瘠难以生活,学子进学修德自然就更加艰难,南方经济繁荣又是粮产区,学子不必为生计发愁可以安心进学修德,这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

朱棣眉头紧蹙,看向了道衍和尚。

道衍也是愁眉不展,感受到朱棣的目光,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出身差距,南北差异,这就是朝堂之上南北失衡的真正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