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 / 1)

加入书签

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应天府一月内发生七起命案,府尹孙焕束手无策,被朱棣一怒之下免职。圣旨下达,崔淼进京,途径济南时,受人暗中威胁。朱棣大怒,派锦衣卫保护崔淼安全,纪纲得知主动请调,崔淼这才方知纪纲真正身份。

御书房外,有一间茶房,专供等候面见皇上的大臣所用,因朱棣还未散朝,郑和便将崔淼引至其中。

崔淼直截了当的问道:“三宝,你可知纪纲?”

郑和一愣,随即说道:“知晓,锦衣卫副千户,颇受皇上信任,当初还是大人救了他的性命。大人为何突然提起此人?”

崔淼答道:“皇上恩典,派锦衣卫保护我的安全,派去的便是他。我观此人心机深沉,眉宇间有阴郁之气,想来心性不好,你提点一下王彦等人,定要多留意,切莫让皇上受了小人的蛊惑。”

郑和面色一正,应道:“大人放心,咱家记下了,若此人当真心术不正,定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听到郑和保证,崔淼稍稍放了点心,此时东厂虽还未建立,但郑和等人是朱棣身边随侍之人,他们的力量不容小觑,只要他们留意了纪纲,在朱棣耳边时常吹吹风,时日已久,朱棣总会记在心里,到时他再想想办法,让朱棣认清纪纲的真实面目,纪纲想要和历史上一样胡作非为,恐也非易事。

郑和等朱棣身边的侍从,与崔淼的关系都不错,这些自然逃不过朱棣的眼线,而崔淼也从未刻意隐瞒,交往的坦坦荡荡,崔淼待他们好,却从不曾索求回报,郑和等人也谨守本分,未曾在朱棣面前说过一句崔淼的好话,正是因为如此,朱棣才不曾反感,若是换了旁人,指不定就被列为心怀不轨的标签了。

等了大约半个时辰,朱棣散朝回了御书房,脸色沉郁,似是心情不佳,见郑和进来,问道:“崔卿进宫了?”

郑和连忙答道:“回皇上,崔大人正在殿外候着。”

朱棣面色微缓,说道:“让他进来。”

郑和应声去叫崔淼,崔淼已经出了茶房在御书房门口候着,见郑和出来,笑着说道:“皇上可是宣我?”

郑和低声说道:“皇上的脸色不好,似是心情不悦,大人留心。”

崔淼会意的点点头,跟在郑和身后进了御书房。来到殿前,崔淼跪倒在地,垂首说道:“微臣崔淼见过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绕过御案,三两步来到崔淼身前,将其扶起,说道:“崔卿免礼,快快请起。身子最近如何,可有不适?”

崔淼感激的说道:“多谢皇上关心。托皇上洪福,臣的身子日渐恢复,已有一段日子不曾有恙。”

朱棣观其脸色,眉头微皱,说道:“崔卿面色不似无恙,你跟朕说实话,身体到底如何?如若不妥还是让御医给崔卿瞧一瞧。”

“皇上,微臣确实无事,就不劳烦御医了。”崔淼话音一转,说道:“臣观皇上面色,似乎有些沉郁之色,不知微臣能否为皇上分忧?”

朱棣叹了口气,恼怒的说道:“崔卿有所不知,就在昨日,京城内又发生一起命案,与之前的七起别无二致,死者死状均是双目圆睁,七窍流血致死。京城出现传言,说朕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这些人之死便是上天对朕的警告,如若不知悔改,会降下更大的祸患,现在京城内民心浮动,若是不能及时制止,恐怕会生出更大的变故。”

崔淼笃定的说道:“皇上,微臣以为这定是人祸,而非什么天灾。定是有人在背后妖言惑众,煽动人心,恐这些人所图非小。”

朱棣点点头,欣慰的说道:“崔卿所言甚是,朕也是这般认为。若不是孙焕太过无能,朕也不会让崔卿长途跋涉。”

“皇上严重!能为皇上分忧,原本就是身为臣子的本分。微臣定会竭尽所能,将此案侦破,以报皇上维护之情。”

朱棣从御案之后,拿出一把长剑,说道:“这是□□赠与本王之物,如今朕赐予你,见此剑如见朕,崔卿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无论此案涉及到谁,崔卿皆可便宜行事。”

崔淼跪倒在地,双手接过长剑,恭恭敬敬的俯首,说道:“臣遵旨,定不负皇上所望!”

朱棣再次将崔淼搀起,崔淼没再多说,跟朱棣告退后,径直出了御书房。看着迎面走过来的纪纲,崔淼心里在想,若是他拿剑砍了纪纲,被问罪的可能性有多大。

纪纲突然感觉脖子后面有点冷,下意识的瑟缩了一下,心中揣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算计他。不得不说纪纲的第六感很强,可他想破脑袋也没想到,想要算计他的人,就是面前这个自己认为温文如玉的救命恩人。纪纲之所以会认为崔淼无害,完全是他没见过崔淼战场上砍杀的情景,再加上如今崔淼时常一副病弱的模样,很容易让人忽略其危险性,反而多了一股保护欲。即便是崔淼之前,战场上下他也判若两人,私下里是温润如玉的君子,战场上是英姿勃发的将军,所以纪纲这么认为,也在意料之内。

纪纲上前行礼道:“标下见过大人。”

崔淼看了纪纲半晌,终于还是没有挥出长剑,淡淡的说道:“起吧,随本官去府衙一趟。”

纪纲连忙应声,完全不知道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因为崔思雨三人是崔淼的私卫,并未有官职在身,不能进宫,所以一直在宫外等候,见崔淼出了宫门,连忙迎了上去。

崔思雨紧张的问道:“大人,您没事吧,身体可有不适?”

崔淼哭笑不得的说道:“思雨,我没那么孱弱,放心吧。”

崔思阳接话道:“属下也是这么说的,奈何思雨就是坐立不安,唯恐大人有何不适。”

崔思雨面露窘色,解释道:“属下只是见大人早上起身时面色不对,所以才有此担心,大人莫怪。”

“只是昨晚没睡好,身体没事,不必忧心。走吧,随我去府衙。”崔淼脸上说话时脸上带笑,丝毫没有官架子,就像是家里人在闲聊。与纪纲说话时,简直判若两人,让他不禁心生羡慕。

崔淼上了马车,崔思风、崔思阳坐在车外充当车夫,崔思雨因为断手的原因,一直留在崔淼身边做些琐事,留在了马车内,而纪纲和他的下属则骑马围在马车周围。

崔淼嫌之前的马车太过扎眼,专门换了一辆普通马车,就是不想让人注意,结果有纪纲等一众锦衣卫在,比之前更扎眼了,街道上的百姓纷纷退让,躲在街边朝着马车指指点点,崔淼一阵无奈,好在没过多久,便来到应天府衙。

原来的府尹孙焕被撤,现在的府尹马晖前天刚刚走马上任,府衙的人还没认全,第二天便接到报案,又发生一起命案,跟之前的死者死状一致,今日早朝朱棣劈头盖脸便是一通骂,马晖整个早朝都提心吊胆,生怕朱棣盛怒之下,自己不仅保不住乌纱,还丢了脑袋。结果直到早朝结束,朱棣也没发落他,马晖的心就像是挂了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心里直犯嘀咕,这刀悬在头上的滋味,还不如一刀下来来的干脆利落。

就在马晖焦头烂额查看案卷的时候,门外的衙役来报,“大人,顺天府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崔大人到了,您赶紧出去看看吧。”

前一段时间,朱棣下旨将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北平更名北京,只是行政官员还暂时保持原样。

正烦躁的马晖下意识的说道:“顺天府的官来应天府做什么?没看本官忙着呢吗?”

衙役被吓得一缩脖,壮着胆子提醒道:“大人,您与崔大人虽然是同阶,但人家还是国公爷,您怎么着也得出去迎一迎吧。”

马晖一怔,随即问道:“崔大人?你说哪个崔大人?”

“大人,就是安国公崔淼,顺天府提刑司按察使,皇上面前的大红”

还不待衙役说完,房门就“砰”的一声打开了,马晖劈头盖脸的骂道:“你怎么不早说!要是崔大人怪罪下来,本官饶不了你!”

马晖整了整衣冠急匆匆的向衙门外走去,衙役连忙跟上,说道:“大人,您等等小的。”

纪纲看着衙门口,眼神微眯,心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直在留意他的崔淼暗暗皱眉,大约能想到他心中所想,心里对纪纲的印象越发的差了。

“纪大人在想些什么?”

纪纲回神,直言道:“回大人,标下在想马大人做事如此拖沓,不知平时查案时是否也是如此。大人,您身体不好,还是进去坐下等吧。”

纪纲眼底的关切自然而然,没有丝毫伪装,让崔淼一怔,心情有些复杂,随之面色一缓,说道:“纪大人,或许马大人在忙,人与人相处,心里还是多存一分善意,若总是揣度别人,会活的太累。”

纪纲一怔,身边的人都在不折手断的往上爬,除了他的母亲,从未有人这般语重心长的与他说话,他躬身说道:“多谢大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