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知青(06)(2 / 2)

加入书签

一共十几人,有一家子还有单着的老头,以及一对对的老夫妻。

快二十人的队伍,看起来蛮庞大的。

他们也跟着一起做事,男女都不会做农活,许媛媛与金强做他们的师傅,教他们做农活。

去年因为兵团的顾阳,许媛媛与他们早就认识了。顾阳找借口来了几次,来干嘛?她明白,只是不戳穿他而已。

顾阳用卓勇当借口,跑来红旗屯还找机会与那边院的人认识,她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而已。

能行方便,就行方便,那些人也不是坏人。

许媛媛教完他们做事,回来与知青在一起做事,偶尔还是会过去瞧瞧他们做的活。

这点,就像当初教他们的老把式一样,即便被人看到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下工以后,几人顾不上吃晚饭,趁着天色还早,去自留地里忙。

许媛媛要培育前段时间去市里被一位不认识的人忽悠买下来的什么高产种子。

知青院的人当时都在场,都是看着许媛媛被人忽悠还糊里糊涂的买了下来用大麻袋装的各种不知名的种子。

什么所谓的新种子,绝对是好种子,还有什么返古的种子,绝对是世人都没有见过的种子。

反正那人一顿忽悠,走火入魔要钻研农业的米媛媛同学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虽然是不可以私下交易买卖,可米媛媛同学一听到种子,就顾不上了。一定要买,他们几个拦都不拦住。

唉,没办法,现在都陪着一起帮忙培育,育苗。

屯子里没有种水稻,六分自留地他们开了三分试钟一种写着蝴蝶兰稻的稻种,听听,蝴蝶兰稻,多美的名字,哪里有这种稻谷名字。摆明就是忽悠人的。

可惜米媛媛走火入魔了,还找到支书叔,大队长他们特意申请了此事。自留地是归了知青,可一半改成水田,标新立异,还是得与生产大队说说。

说完以后,支书叔他们都不看好,但也没有反对,还勉励了他们一番,说他们有想法是好的,试试也好。

这不,从春回大地开始,米媛媛同学就开始用蝴蝶兰稻种分批的小量的育苗。

每种种子育苗的方法其实都有些小小的差异。更别说一种不认识的稻种,谁知道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都是第一次育苗,没办法,只能小小的试着用他们所知道的方法育苗。

用了很多方法,加上是提前育苗,才育苗成功,每一种每一次每一天的情况,都有记录。

最后育苗成功的反而是米媛媛同学不小心弄错的一次。虽然是不小心弄错的,可当时边上还有郑海燕,李萍,记得米媛媛是怎么弄错的。

把步骤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这也是一种经验。

他们两男的,已经把那三分田整好,还在边缘搞了宽宽的田埂,没占那三分田的地方。嘿嘿!

田里也已经整好垄,灌好水,全是他们俩一担一担的挑过来的水。

金强,褚正亚,还想养稻花鱼,可惜,不能试,屯子里没有水田,不能大规模的养稻花鱼,为此他们也不能试。

都没有这个基础,试完以后,可能会被人攻击,留下把柄。

“金强,褚正亚,辛苦了。”站在水田边,看着整的像模像样的三分水田,许媛媛对着两位男同学道谢。

屯子里没有水田,也没有人会种植水稻,他们不懂这些。

两位男同学就翻书,翻专业的农业书籍,然后两人自己试着搞,前前后后三分田搞了一个多月。

现在的成果出来了,不但搞成了,还搞的特别的好。

几人今天要把秧苗插下去。

“不辛苦,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呢?”褚正亚,金强两人憨憨的摸摸脑袋,欢喜的笑道。

“晚上,我给大家做腊肉吃,咱先干活,六个人应该很快的。”

“嗯,加紧干完,然后回家吃肉。”

听到吃肉,都来了劲。

三分田六人,确实干的很快,两个多小时,全部插完。

回到家里,炉子里大灶里的热水早就烧开。在半个小时前,潘清还特意去加了一把火。

此时,回到家里,除了许媛媛,几位女孩子都去用热水洗澡。

房间里,许媛媛用取下一块腊肉,用热水丝瓜瓤刷的干干净净。

反复清洗,两男知青在两厨房的大灶前再次烧热水。

坐在铁炉子前,许媛媛已经开始做菜。

早早就泡好的干豆角,已经洗好备在一边。

还有土豆,以及大白菜。

炒一个大白菜,再用一部分腊肉炖干豆角,一部分腊肉屯土豆。

三个菜,六人够吃了。

腊肉的香味在四周飘散,不远处的院子也闻到了,那一群人吞咽着口水。

有一位老爷子坐在暖乎乎的炕上,说道,“知青院在做好吃的,腊肉。”

“好久都没有吃到肉喽!”边上一位穿深蓝色外套的老爷子感叹道。

“还吃肉,能活着就不错了。”一直耷拉着脑袋打瞌睡的老爷子插过来一刀。

“唉,是啊,活着就不错喽。”炕上第四位老爷子也开口说道。

“你们说是谁在做饭?”有人开启美食新话题。

“你闲的吧,猜这个?”某位老爷子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无聊。

“就是闲的啊?你不闲啊?”穿深蓝色外套的老爷子也鄙视刚才翻白眼的老头子,装什么装,你不闲啊。

几人抬杠起来。

就为了争论美食相关的问题,谁做的呀,腊肉炖的什么呀,味道咋样啊。

他们也吃不到,但争的一塌糊涂。

远在千里之外的香城,有一家小夫妻俩也做了腊肉。

楼道里香的呢,不只是楼道里香,是整栋楼都能香的那个让人嘴馋。

药厂新建的宿舍楼有几栋,每栋都是四层。还是以前的那种样式,横排,一排有整整九户人家,中间三户,两边各一个楼梯口,一边三户。

一共九栋楼,有四栋楼的职工不需要花钱买房子,凭工龄分配,毛坯房自己装修。

还有五栋是自己花钱买的,只要是正式职工,花钱就能买,房屋全部简单装修过。花钱没花钱的都一样的水电暖气进屋。

米建国夫妻俩手中的存款加上借了些钱,买了一套边户(边户大一些),虽然是边户,但价格差不多,多不了多少。

两房两厅一厨一卫,变成了三房两厅一厨一卫,虽然有个房间小点,但也是能睡下一个成年人,也有个窗户,还不挡家里任何一丝阳光。

这是隔出来的一间小房子。

只能放下一张一米五的床,还有在角落里能放下一张小小的书桌,一把椅子。

有了房子,米建国与王萍的心瞬间定了下来。

小妹说的对,咬咬牙,过几年苦日子不怕,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切都有了。

外面宽阔走廊上还有几个三个自来水池子,方便大家洗洗手,早上起来刷牙,洗洗拖把。

总之是方便大家的。

别看水电进了家,但是大部分人家都孩子多,早上水龙头忙不过来。

这不,有些人家省水钱,不忙的时候也在外面洗菜啥的。

有人闻到小王家里飘出来的腊肉香味。

几人在一起洗菜,都在议论,“小王命好,遇到一个不错的小姑子,农村那么苦还记得给哥嫂寄腊肉腊鱼来。”

蹲在一边的黄大姐个感慨,“是啊,瞅瞅我家的那个,下个乡,月月来信哭穷,不是要钱就是要票要吃的。真是不能比?”

“那怎么比,小姑娘那么一点点就没有了亲妈。在后妈手底下讨生活,白眼都不知道挨了多少。从小就知道日子苦,学会了体谅学会了自立,你家的孩子不说娇生惯养,至少没有像小姑娘那样吃过苦。

吃过苦的孩子更懂事,孩子太懂事的,大多数都是苦水里泡大的。那都是苦日子捱过来的。

哪能比啊?”

“对,是这么个理儿。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好受多了。哪怕我家那混小子不懂事,一直嚷嚷着家给寄这样寄那样,但我还是希望他少吃苦。”

几人呵呵乐呵着,坐在门口的男人们,各自唠嗑侃大山。

米建国在客厅忙活着,今儿是妻子王萍的生日,王家人来吃饭。

明天刚好周末休息,小夫妻俩商量就不去外面国营饭店吃饭,就在自家做。

家里有小妹寄回来的腊肉腊肠腊鱼,过年的时候吃了两顿,大年三十一顿,还有招待王家人吃了一顿。

过年前腊月二十三小年才搬进来的新家。

消耗也不多。

年后,夫妻两忍着一直没有把腊肉香肠腊鱼做来吃,就是因为王萍的生日要招待客人。

米建国在忙,外面的门被敲响,是隔壁邻居,去邮局领包裹,顺带帮米建国也领个包裹。,,网址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