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皇帝的担当(1 / 2)

加入书签

第124章  皇帝的担当

        辽东巡抚衙门,王承恩在黎玉田的陪同下,刚在后衙用完膳,就听到手下人来禀告说,宁远总兵吴三桂求见。

        黎玉田一听,便知道吴三桂是来巴结这位大太监了,于是,立刻找了借口离开。

        这种事情,他也经历过。甚至可以说,到山海关这边来的官,都受过吴三桂的孝敬,彼此心照不宣。

        王承恩刚之前还拒绝了黎玉田说要去酒楼给他接风洗尘,毕竟皇帝的训导尤在耳边,前任的例子也尤在眼前。

        他还没幼稚到,太祖皇帝说他忠心就可以为所欲为,真要被皇帝发现他干着和王之心一样的事情,皇帝会对他网开一面?

        忠心,就必须要有忠心的表现!

        因此,对于黎玉田的误会,王承恩当即淡淡地说道:“宁远总兵来见咱家,说不定有要事,黎大人不用回避,且先听听吧!”

        黎玉田听了,有些诧异,不过王承恩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坚持,于是,便等到了吴三桂进后衙大堂。

        结果,倒是吴三桂看到黎玉田也在,就有些犹豫,要是有可能,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但此时没法子,便只好说道:“末将有些私事想向王公公请教一番。”

        黎玉田一听这是不想让他听,心中其实有点不高兴的,但是他也识趣,便又站了起来。

        不过他还没说话,就听王承恩淡淡地说道:“如果只是你自己的私事,咱家其实没兴趣,可如果关系到辽东的私事,这已不是私事,说吧!”

        吴三桂一听,有点震惊。他听出来了,很可能是皇帝对王承恩说过什么。

        因此,他没有再坚持,当即掏出一封信,对王承恩道:“末将刚回府的时候,收到原锦州总兵祖大寿的一封书信,不敢私藏,特呈送于王公公。”

        黎玉田其实也有听说过,大清国那边和吴三桂有联系,不过他也没证据。

        此时,他是万万没想到,吴三桂会主动把这种信说给王承恩听,这等于和大清国那边没有余地了。

        王承恩听了,也是稍微一愣,随后马上回过神来,当即呵呵笑着,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亲自走到吴三桂的面前,笑着说道:“吴大帅果然没有辜负万岁爷的期望啊,很好,很好!”

        黎玉田听了,顿时又吃了一惊。王承恩竟然连对吴三桂的称呼都改了,而且还说没有辜负万岁爷的期望,这是怎么回事?

        就连吴三桂对王承恩的反应也是有点震惊,他以为,王承恩或许会非常意外,结果没想到,人家似乎早就料到有这事,就在等着他主动说出来的。

        回过神来,吴三桂连称不敢,反而更为恭敬,把信呈给了王承恩。

        王承恩也不再多说什么,接过信之后当场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他把信收好,同时说道:“这是你的心意,我会派快马送去给万岁爷过目。”

        吴三桂主动把这个信拿出来,就是表明心迹的。因此,王承恩说要把这个信给皇帝过目,他当然是高兴的。

        收好信之后,王承恩就站在吴三桂的面前,微笑着说道:“万岁爷有交代过,宁远已经暂时放弃,你这个宁远总兵也是名存实亡,因此,等万岁爷凯旋回京之后,便会选伱入京营任总兵,以后就随驾征讨天下!”

        吴三桂一听这话,顿时大喜,这是把他当心腹看待了!

        皇帝英明神武,要重新打天下,自己跟随皇帝征战天下,可不就类似那些靖难功臣了么!

        这么一来,他以后何去何从的事情已经不用多想,因为这已经是一条很好的路了。除非皇帝突然又变回以前那样,那跟着没前途,就只能再另作打算了。

        想着这个,吴三桂又有点警醒,他突然明白过来,如果他不主动拿出这封信来表明心迹的话,王承恩肯定不会说出这个安排,而是有另外的法子会对付他。

        太祖皇帝显灵,就是不一样,什么都能算计在内啊!

        他心中感慨着,就听王承恩又对他说道:“万岁爷还交代了,你可以和建虏虚与委蛇,先拖着他们,有什么消息能打听到的,也尽量打听下。”

        吴三桂听了,有点不明其意,便试探着问道:“那末将该如何做为好?”

        王承恩听到这个问话,没有犹豫,马上交代道:“你可回信答应建虏,看建虏的下一步动作,尽量让建虏把目光盯着你这边,如此便能少一些其他事情。如果建虏有什么动作,我们也能及早知道,从而做出应对!”

        这是奉旨当内应了!吴三桂心中如此想着,便立刻抱拳领命。

        他正要离开时,忽然王承恩又叫住了他,对他说道:“锦州总兵祖大寿是你舅,你可以告诉他,就说万岁爷念着他,知道他降了建虏只是形势所迫而已,如能归来,依旧会委以重任。”

        崇祯皇帝和祖大寿之间的关系,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

        崇祯三年的时候,第一次入关的建虏还在围攻京师呢,因为崇祯皇帝把袁崇焕下狱,然后祖大寿就领兵跑了。这个时候,估计当时的崇祯皇帝诛杀他九族的心思都有。

        不过没办法,祖大寿率领的是关宁军精锐,当时还健在的孙承宗当和事佬,跑去把祖大寿劝了回来,而崇祯皇帝承诺不计较。

        后来祖大寿修建大凌河时被皇太极所领满清军队给围住,弹尽粮绝之后他投降了满清,但是一有机会就逃了回来。崇祯皇帝不计较,依旧委以重用,继续当锦州总兵。

        不过皇太极再次把他给俘虏了,也没计较。至此,祖大寿就一直待在辽东。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的话,后来随满清入关之后曾给南明使者表达过想效力但没有机会的意思,且没有帮满清征战天下,十三年后病死。

        此时,吴三桂一听王承恩转达皇帝的意思,稍微有点意外,没想到皇帝竟然还念着他舅,心中微微感动之余,连忙应下道:“末将定将陛下的好意转达。”

        边上的黎玉田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相当震撼。看来吴三桂和皇帝之间,早就有什么默契了。

        吴三桂这边,就在衙门里当着王承恩的面,写了一封回信,经王承恩确认没问题之后才走。

        看着他离开,王承恩便交代黎玉田道:“黎中丞,核算欠饷的事情,还请多费心,咱家就看结果,不希望到时候闹出什么不好看的事情!”

        “下官定然全力以赴!”黎玉田不敢怠慢,连忙回应道。

        这都已经搞定了山海关这边最有实权的宁远总兵,就等于少了一大半障碍,他可不敢有什么敷衍之意。

        王承恩自己这边,则写了一份奏章,连同吴三桂送过来的信,派人快马送去给皇帝,至少建虏拉拢吴三桂的事情,必须是要报备的。

        ………………

        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井陉,也就是固关所在这条。之所以这条道最为重要,是因为这条道是唯一可以走大车的道。

        井陉呈西南向东北倾斜的葫芦状结构。阳泉是葫芦底,娘子关和固关是葫芦的瘦腰处,天长古镇相当于葫芦口,土门关相当于葫芦把。

        崇祯皇帝从真定府向太原进军的唯一道路,就是这条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土门关。

        前锋大将周遇吉确实是厉害的,当崇祯皇帝领军到了的时候,他通过奇袭已经拿下了土门关,只是因为之后失去了突然性,被拦在了固关的本关,也就是固关所在。

        大顺军将领张天琳就驻守固关,主力自然也是扎在这里的。

        崇祯皇帝领军到了之后,周遇吉便有些无奈地向他奏道:“陛下,这固关易守难攻,要想强攻的话,不但费时且伤亡甚至会很大。”

        言外之意,还是倾向于不打固关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