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特殊对待(1 / 2)

加入书签

第157章  特殊对待

        三国时候有一场非常有名的战事,叫做火烧连营。这一把火,就把刘备辛苦一辈子创下的家当给烧没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刘备攻打东吴时候被拖到了夏季,酷暑难当,打仗基本上打不成,又太热只能把营地移到树林里,才为陆逊的火烧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气候条件对战争的影响真的非常大。

        如果手下都是机器人的话,他不介意继续追杀流贼,甚至是趁胜追击,然后把静海那边的流贼也干掉。

        可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要想连续作战,真的不大可能。

        崇祯皇帝的旨意传下,全军便停止了追击,重步兵就开始休整,轻步兵则打扫战场。这时候,随军出动的兰陵营,并没有参与进攻的,也有活干了。寻找伤员,救治伤员。战场上到处活跃着她们的身影。

        投降的大顺军军卒,自然也是一身的汗,遇到朝廷官军打扫战场,他们是非常配合,让干嘛就干嘛,不只是因为不想死,还因为热得受不了,想要早点结束。

        大约一个时辰之后,战报便出来了。

        朝廷官军这边,一共战死了一百五十六个,伤七十八个。之所以战死的比受伤的还多,其实是因为压根没有短兵相接。当朝廷官军冲到的时候,大顺军的军卒都选择了投降或者逃跑。

        因此,战死的将士,基本上都是在冲锋的时候被火炮或者火铳给打到的,这种基本上不死也救不活的。

        而大顺军这边,一共被杀七百八十多个,受伤三百多人,五万步军,基本上都没逃掉,全部俘虏,另外还有三千骑军没逃跑,选择了投降。

        就这战果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大捷中的大捷了。

        崇祯皇帝知道,京师那边肯定非常担心,便派出了锦衣卫校尉前往报捷。

        不过大军却没有凯旋,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召开军议。

        大顺军军卒的营帐,就成了朝廷官军的,这里还有粮草可用,只是主人换了而已。

        在刘宗敏用过的这处中军帐内,崇祯皇帝正给手下将领说道:“建虏逃跑,差不多可以确定,该是吴三桂、孔有德所部攻打辽东的消息已经传回关内,因此建虏才会迫不及待地赶回去救老巢。”

        刚处于大胜喜悦中的这些将领一听,顿时非常惊讶。

        因为崇祯皇帝安排吴三桂的事情,并没有几个人知道。此时听到,刘九卿就连忙奏道:“陛下,末将也愿领兵前往光复辽东!”

        换成以前,朝廷官军去辽东那是绝对地谈虎色变,可如今,胜仗打多了,信心有了,这不,就有主动请战的了。

        宁龙听了,也是立刻请战,就怕落后于别人一般:“陛下,末将亦愿领兵攻打建虏老巢!”

        其他人还想表态,崇祯皇帝微笑着摆摆手道:“如今还不是收复辽东的时候,朕也交代过他们,让他们估摸着关内建虏要得到消息回援的时间就撤回来,这一次,只是收点利息而已。等时机成熟,朕便带你们一起领兵收复辽东!”

        听到这话,一众将领都有点遗憾。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再说话呢,就听崇祯皇帝又对他们说道:“留在天津卫那边的建虏,肯定也是要逃回辽东了。朕这次军议的主要目的,是看怎么打败这支建虏,再削弱辽东建虏一分!”

        一听这话,周遇吉便立刻发言道:“陛下,以这支建虏的位置而言,他们从清水明月关出关的可能性最大!末将愿领兵立刻赶往清水明月关埋伏!”

        清水明月关就是后世的冷口,也就是永平、迁安等地的北方关卡。之前建虏从喜峰口破关,然后横扫了永平、迁安等地,对他们来说,清水明月关肯定是被他们破坏过的。而且从清水明月关走,也能更大限度地避开京师。

        不愧是周遇吉,一下就猜了个和崇祯皇帝一样的结论。

        于是,他看着周遇吉赞许地点点头,然后才开口说道:“留在关内的建虏,大概是六万左右,他们不敢在关内多待,肯定也要急着回去救辽东!能尽量把他们留在关内,就尽量留在关内,如此便能沉重打击辽东建虏的实力。”

        贺赞听到这里,便出列抱拳奏道:“陛下,在静海那边还有李贼大军,他们会如何,也不得不防啊!”

        这个不用崇祯皇帝开口,周遇吉就回答他道:“建虏拔营而走,必然会让李贼惊疑不定。等到这边的败军逃回去之后,建虏又走了,那李贼绝对不敢再在京畿之地逗留!”

        另外一个总兵魏师贞听了,便出列发表意见道:“陛下,不如柿子捡软得捏,一如这次一般,我们先灭了李贼再说?”

        这一次定下的策略,就是先打实力更弱的李贼大军,然后再和建虏决战。虽然说,建虏最终逃跑了,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大捷。这样的胜利还是很吸引人的。因此,魏师贞便想着再来一回。

        不过他这话才说完,周遇吉就摇头说道:“李贼大军在静海一带,要想围剿甚为不易,四处都能逃;甚至我军赶过去时,可能李贼大军已经逃了。建虏这边不同,我们就在昌平,可沿长城一线赶路,建虏又要从天津卫那边北归,因此要堵住建虏却是更容易一些。”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了下,便又马上补充道:“如果建虏真的从清水明月关出关的话,距离上应该比我们还要近。不过他们目前并不知晓情况,收到消息需要时间,做出决断也需要时间,拔营而走也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应该是能来得及的。”

        从昌平这边直接赶过去的话,大概有五六百里路远;而从天津卫那带赶去清水明月关,大概是四百来里。但是一如周遇吉所说,建虏那边消息有延误,还可能耽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有可能把剩下这支建虏军队堵在关内的。

        不过周遇吉皱着眉头,显然是还有难题。这不,犹豫片刻之后,他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为今之计还有这俘虏怎么办?五万多的俘虏可不是小数,必须留下足够的兵力看守。但建虏的战力也确实强,如果我们去伏击建虏,军队少了可能伤亡就会很大!”

        朝廷官军出京师时是七万两千,经此一战,大概还有七万多点,如果留下兵力看守五万多贼军的话,至少要一万,分为两个五千轮流看押。

        而建虏那边,大概兵力是六万左右。就这个兵力对比来说,其实是差不多的。周遇吉相信朝廷官军能赢,但是建虏毕竟是精锐,可能朝廷官军会损失惨重。

        说完之后,他停顿了下又补充说道:“如果陛下按照以往一样,允许这些贼军从军,虽然我们兵力会多,但是时间肯定不会够。要编到各军中,需要时间。如果时间不够,会拖累原有军队的战力,还不如不用!”

        这是有经验的将领才会知道的,他提出来这事,倒也不是说皇帝不懂其中的道理,而是他作为皇帝最信任的手下大将,有必要把他想到的注意点都说明下,这是他的责任。

        崇祯皇帝听到他担心的是这个,当即微微一笑道:“既然按照原有的编法无法在短期内完成,那就不编了!”

        说到这里,看到他似乎想说话,崇祯皇帝便又补充说道:“也无需派人看守!”

        听到这话,中军帐内的这些将领顿时就不明白了,既不编进军队里,也不派人看守,难道是放这些流贼回家?这数量也太多了,肯定不能直接放了的,组织去屯田都好过放回去。

        看到他们的神态,崇祯皇帝便知道他们误会了,便又对他们说道:“这支流贼军队基本上是成建制投降的,那就让他们依旧按照原有建制,随我们一起去打建虏便是!”

        周遇吉等人听了,一个个面面相觑,脸上的表情,多是诧异。

        刚投降,就能原样帮着去打仗?还是要去和精锐的建虏大军打仗,不可能吧?

        似乎以前的时候可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情,说不通吧?

        一般而言,成建制投降的军队,那是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不管是普通军卒,就连军官都一样。这种军队,肯定不能马上打仗。最为稳妥的,就是抽调其中精锐的军卒,补充到现有军队中,且也只能少比例的补充,如此才算是合理利用降卒,也就是以前的做法!

        说真的,皇帝说出这个话,没一个人觉得可以,不过就是没说话反对而已。

        但是,崇祯皇帝这边,他说这个话,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依据的。

        李自成的这个军队,是刘宗敏、李过和高一功这些李自成嫡系所领的军队,其军卒的军事素质肯定是有的,这点不用怀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