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没个好消息(1 / 2)

加入书签

第229章  没个好消息

        “臣宋应星(宋士慧)(宋士意)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家三父子面对当今皇帝,特别是知道当今皇帝的武功直追太祖成祖两个皇帝,心里很有压力,一丝不苟地见礼。

        而崇祯皇帝看着宋家三父子,却是有点感慨。这是第一次见面,可以看出,宋应星白发苍苍,已经老了;他的两个儿子,也都是中年了。

        在让他们平身之后,崇祯皇帝没有严肃,而是和缓着语气问道:“朕交代给卿等的事情,做得如何了?”

        他安排了蒸汽机和拉膛线的任务给他们,倒也没有说一定要有个结果,但是不妨碍他问上一问。

        宋家三父子听到皇帝召见就知道,皇帝大概率会问他们手中的事情,因此立刻有回应,但是明显不是很好。

        这不,就见宋士慧跪下请罪道:“微臣无能,蒸汽机的各部件多次有返工,只完成了一半左右。”

        宋士意同样跪下请罪道:“微臣在炮膛里刻出了膛线,但是火铳的铳管还在尝试。”

        宋应星看着两个儿子跪在那请罪,他也实在有些惶恐。

        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本身就没底气。皇帝交代的事情不能很好完成,那就更没底气了。

        可谁知,崇祯皇帝却没有发怒,甚至还微微一笑,说道:“这两个事情一旦做好了,都会给大明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说起来,朕这也属于拔苗组长,要是正常情况下,这两样东西都还没到出现的时候!”

        当然,这个话有点偏颇。至少最原始的膛线,其实已经有了。只是这个时代的人,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为什么戚继光在军队考核中规定,弓箭八十步,而鸟铳要求达到一百步的距离?

        就因为鸟铳射得更远,而之所以如此,就和鸟铳的打造有关。这个打造过程中,无意中加入了膛线。

        因为鸟铳的打造,其实是铁皮卷起来,里面套一根细铁棍,然后敲打成型,无意中在铳膛内部留下了原始的膛线,从而让射出的弹丸能更稳定地飞行。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宋家三父子都有些诧异。皇帝的这些话,透露出了非常重要的意思:拔苗助长,原本不该出现的,但是皇帝提前想让这两个出现了?

        这进一步证明,太祖皇帝点拨过皇帝,那是绝对的。得到这个想法,宋家三父子便更敬畏了。

        崇祯皇帝却不知道这点,先让他们平身,然后对负责膛线的宋士意说道:“卿可知,朕为何让卿去刻膛线,并且还要求是螺旋型的膛线?”

        宋士意哪知道,甚至他都和他爹和他哥都聊过,也得不到结论,便只能如实回答。

        崇祯皇帝听了,是在意料之中,便给他科普道:“这其实和弹道有关,称之为弹道学,也就是火铳射出的弹丸轨迹,大炮发射的弹丸轨迹有关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很深,朕可以先告诉你们一个结论……“

        宋家三父子听得都是震惊,以前的时候,他们是真没想过,弹丸还有很多学问的?

        因此,震惊之下,他们立刻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

        “……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是有阻力的,你可以试着举一块平板大盾牌跑步,以及举一块如同朕用盾牌一样有斜面,同等重量的盾牌跑路,并且还可以实施斜面的倾斜度不同,就能感觉出空气的阻力。如果换成水中,则更明显。由此,军中的弹丸,社畜的一面如果是尖头,同等条件下会射得更远。另外,如果弹丸是螺旋形旋转,也会更远,并且弹道更平直。”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他看着宋士慧说道:“这便是朕要你刻画膛线的原因。以后朝廷官军所用火铳皆是刻画螺旋膛线,就能在敌人射到我们之前就准确开枪先打死他们!火炮也是如此!如今,卿该明白这事情做好之后对朝廷官军的影响之大了吧?”

        宋家三父子都听得非常震惊,这个结论,他们以前从未想过。如今皇帝说可以去试试看,这让他们也立刻有了试下的冲动。

        技术型的人才和文科的管理型人才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不会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会尝试着去做做看。

        宋士意有些激动,也有些为难,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学问,微臣望尘莫及。只是微臣有个疑惑,就微臣如今所做感觉,刻画膛线费时日久,要想朝廷官军全都配备膛线火器,怕是要调动数以万计的匠人,旷日持久才行。”

        那种规模,他实在有点难以想象。当然,如果皇帝想要,那也是能做到的。

        崇祯皇帝听了,却是呵呵一笑,然后说道:“卿如今刻膛线是用人力在做,自然费时费力。但是,如果用到其他呢,比如说,蒸汽机!”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宋士慧道:“蒸汽机做出来之后,只需要一人负责烧火,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恒定的动力,以此代替人力刻画膛线,效率提高,会是卿等难以想象的。”

        蒸汽机这个东西,如果让其自然出现的话,那在华夏一直以来重农抑商的时代氛围内,怕是永远不可能出现。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但是如果说出现的可能性非常低,时间要非常靠后,却是大概率的事情。

        并且,在这个时候要让蒸汽机出现,其实还涉及很多方面的事情。

        比如说钢铁冶炼技术:蒸汽机的关键部件需要使用高强度的钢铁材料,而明朝时期的钢铁冶炼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制造出高强度的钢铁材料。

        再比如说,机械加工技术:蒸汽机的各个部件需要进行精密的机械加工,而明朝时期的机械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蒸汽机的要求。

        至于蒸汽机所需的热力学知识:蒸汽机的原理涉及到热力学知识和能源供应却不是问题,有崇祯皇帝在就成。

        但是,如果不是以国家意志来搞蒸汽机的话,那就更难了。因为这个时候就算搞出了蒸汽机,那肯定也是很贵的,一般谁会用?指不定压根就没人会用,人工反而更便宜,并且也不会有需求到要用蒸汽机的地步!

        不过崇祯皇帝牵头搞这个,那就没问题了。一道旨意,就能调集来各行业最顶尖的能工巧匠,可以花费巨资去做好每个方面,炼钢,打造机械加工的车床等工具等等,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在这等条件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西,基本上都能捣鼓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