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第220章 何大清离开秘辛(1 / 2)

加入书签

第220章  何大清离开秘辛

    何雨柱,何大清一前一后的走进了一个胡同,这个胡同是以前何大清带何雨柱经常来的,这里的小吃是一绝。

    老马家三十年前搬到这里来的,经营着油酥火烧,酱牛肉。

    现在已经是第二代了,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吃肉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儿,而炖完缩水,不出数儿的酱牛肉,四九城人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如今的四九城人开始追求吃着顺口儿,吃的舒坦,老主顾们都习惯了这样的吃法,刚出锅的油酥火烧夹上热乎乎的牛肉,还有焯水,调好味儿的圆白菜。

    老四九城人称其为‘中式汉堡’一口吃下去,那是满口生香,越咂摸越有味儿,油酥火烧是这儿的镇店之宝,油酥是在白面里浇上热油沏出来的,烧饼起酥全靠着它,撒一层椒盐儿提味儿,就可以卷起来做剂子了,做好的剂子表面刷上油,一压一擀,上锅先烙后烤,这外酥里嫩的原味儿火烧不会抢了牛肉的香。

    配上脆脆的圆白菜,那叫一个香,星盛斋的油酥火烧在百万庄一带那是非常有名儿的,同样是社区小店还有这么一家备受好评,他家的芝麻烧饼人气十足,经常要排大队您才能买着,一块钱一个,还真是好吃不贵。

    相信不少老四九城人已经猜出来了,说的正是后海鸦儿李记,每逢说到鸦儿李记,最有名的无疑是芝麻烧饼,烧饼酥脆层儿多,白嘴儿吃口口留香,夹菜夹肉,更是滋味丰富,而且一块钱一个,很多老四九城人都是一买一大兜子。

    烧饼讲究表面涂一层酱料,行话叫‘假芝麻酱’说白了就是面跟酱油兑好的面糊,有了这层假芝麻酱,芝麻就能牢牢粘在烧饼上,它们家依旧使用最传统的铁盘儿来烙烧饼,受热均匀,稳定一致,烙熟了以后,烧饼再进烤箱,经过烤制,表皮更加酥脆,白嘴儿吃都能香您一跟斗。

    再加上喷鼻香的酱牛肉,浓浓的肉香不光能解馋,沉淀在记忆深处,成为了四九城人幸福的回忆,几十年过去,点滴的美好却愈发清晰,一顿美食,一次家宴,那些跟我们一起吃饭的人,四九城人都会选择记住那些快乐的时刻,又酥又香的芝麻烧饼,甭说夹肉了,就是夹点咸菜丝儿,来碗粥,都能香死个人,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老四九城味儿!

    当年何大清其实不差钱,经常带着何雨柱和何雨水来这里,

    今天何雨柱也带着何大清来到了这里,刚一坐下,何大清就本能的喊道:“老板,六个烧饼,半斤牛肉!”

    喊完,何大清自己也是稍微的愣了一下,只是愣完之后,何大清叹息一声道:“柱子,对不起。”

    何雨柱不置可否,只是帮着何大清拿出筷子随后道:“再来两碗稀饭!”

    说完,何雨柱对着何大清道:“他家现在是第二代了,所以也有稀饭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又顺口的东西。”

    何大清听着点点头,不一会,烧饼,牛肉,稀饭就上来了,一对父子就开始吃了起来,吃着吃着,本来两人是不说话的,可是忽然,何雨柱突然问道:“老头,问你一个事情,为什么你会害怕易中海,当年和白寡妇离开,你是不是被人威胁了?”

    此话一出,何大清猛的愣住了,不过,很快他就吃了两口食物道:“没,没有.当初是我不对,我对不起伱们兄妹俩?”

    可是何雨柱却执着的问道:“不对.要知道当时你可是轧钢厂的大厨,你的工资完全可以养活我们一家和白寡妇一家,你没有必要离开。

    而且你的祖宅就在这里,你离开根本就是没有理由的,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你是被人给逼走的,而那个白寡妇就是监视你的人。

    所以你等这个白寡妇死了之后,才敢一个回来。”

    “嘶!”

    何雨柱的话说完,何大清直接愣住了,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眼前自己的儿子,一时之间,何大清的思绪回到了他离开的那一年。

    五十年代的四九城,夏天,何大清骑着自行车走在四九城里,那个时候,论如何变迁,和现在一样,从四九城前门大街到王府井的大路上向来是最繁华的。路西是高耸的百货大楼,道两边则林立着牌匾高悬的店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新华书店和照相馆的前身,还开放了卖体育用品和医疗器械的店铺。

    美食店则已经有老字号的烤鸭店,五芳斋,东来顺等。公私合营该是最近的大新闻了,此时还很低调的东来顺食品以后将会开得越来越大,形成各种美食市场。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也张贴着庆祝公私合营的各种标语。

    这些鳞次栉比的店铺可以开到晚上九点,所以从日出到傍晚,大街上一眼望去都是人,摩肩擦踵,谈笑往来。

    但不同于现在,汽车们整天堵得水泄不通,那时的大马路宽阔又敞亮,人也不急,车也不急,毛驴和马在柏油马路上优哉悠哉地拉车,哪怕是来了个大型的拖拉机也能顺顺当当,随便开过去。

    何雨柱孑然一身,不拉货也不卖货,就自己骑了个自行车,慢悠悠地四处看。和街上的大多数男人们一样,他也随流穿了个中山装,穿着老布鞋,戴了个工人帽。

    他骑啊骑,骑过人头攒动的电影院,也骑过相对来说就有点冷落的京剧海报门口。他还进了百货市场,买了点糖果。

    五十年代,一块豆腐,几把青菜是日常,鸡鸭鱼肉是进补。

    糖果和糕点,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已经算是奢侈了。

    漂亮的糖纸裹着甜腻腻的糖块,已经凝聚了太多幸福。

    里面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很厉害,他要多少糖果,小伙子一把就能抓出来,人称“一把抓“。

    何大清带着一小把糖果,重新骑上车,这些糖果是给他可爱的女儿的。

    何大清拐过一个街角,并不知道自己路过了一个大作家的四合院。大作家爱写老四九城,写老四九城的人力车夫尤其有名,这时候,他应该正在写自己的新话剧。

    何但大清这是要去接自己的女儿回家,顺便一起去中山公园玩。

    他心情急,出来得早,就先自己在外面转悠。街上的女孩大多扎着时兴的两个长辫子,还有的剪了短发,穿得简约。

    有个女人穿了身旗袍,烫了头发来逛街,已经算是打扮鲜亮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