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 / 2)
天之阳气在两北方不足,因此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锐;地之阴气在东南方不足,因此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左脚也就不如右手右脚灵活。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就人体来说,阳气积聚在上部,上部强盛了下部就必然会虚弱,因而才出现耳聪目明却手脚不灵便的状况;西方属阴,阴气下降,就人体来说,阴气聚积在下部,下部强盛了上部就必然会虚弱,因而才出现手脚灵活却耳不聪、目不明的状况。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是在上部,那么身体的右侧就会病得较重;如果是在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病得严重。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而人的身体也有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才能乘虚侵袭人体。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说明了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因此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以阴阳的变幻莫测为纲领,而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只有通晓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气以养护头,顺就地气来保养足,依傍人事去养护五脏。天的轻清之气与肺相通,地的水谷之气与咽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溪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
六经好似河流.肠胃好似大海,九窍为水津之气贯注的地方。如果用天地的阴阳比喻人体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暴风;而人的怒气,就好像雷霆;逆上之气,就好像阳热的火。故此,调养身体若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疾病就一定会发生。
所以外邪侵害人体,快得就像疾风暴雨一样。善于治病的医生,当病邪还在皮毛时,就会进行治疗;医术平庸的医生,在病邪侵入肌肤时才进行治疗;医术较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进行治疗;医术更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进行治疗;医术最差的医生,在病邪已深至五脏时才进行治疗。如果病邪深入五脏,病情就十分严重了,这时只有一半的治愈可能。
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及五脏;感受了饮食的寒或热,就会损伤六腑;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损伤皮肉筋脉。因此,善于运用针刺治疗的医生,对于病因在阳的病,常从阴分引导病邪外出,对于病因在阴的病,常从阳分引导病邪外出,或取右侧来治疗左侧的病,取左侧来治疗右侧的病,还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对比病人的反常状态,并根据病人外部的表征来掌握内部的病变,判断病的太过或不及,这样就能在疾病刚出现的时候,找出病邪的所在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因此,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和脉象,先判断病症的阴阳;审视五色的清浊,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哪个部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倾听病人的声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通过诊视四时的色泽和脉搏,就能得知病在哪个脏腑;通过诊察寸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就能明确判断发病的原因。如此诊断就不会有错误,治疗也不会失误。
所以,疾病刚发生时,可用针刺治愈;当病情严重时,则要等病邪稍退后再进行针刺治疗。病情较轻时,应用发散轻扬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时,应用消减法治疗;气血虚弱的,应用补益法治疗。
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用味道浓厚的食物补之。如果病邪在上部,可以用吐法;病邪在下部,可以用疏导的方法;病邪在中部,表现为胀满的,可以用泻下法。
病邪在体表的,可以使用汤药浸渍的方法发汗;病邪在皮肤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属实症的,可用散法或泻下法。诊察疾病的阴阳性,以断定治疗方法用刚还是用柔,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判断病邪在气在血,防止血病损害气,气病损伤血,因此血实的适宜用泻血法,气虚的适宜用导引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