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朝廷大调整!锋利的刀!(2 / 2)

加入书签

法律真成了有钱人的法律。

这一条,非改不可。

杨士奇轻轻点头,道:“太孙殿下想得周到,此项确实该废除了。”

眼下大明国库又不差钱,以罚代刑,毫无必要。

但罚款又是必须的。

有些罪,只能罚钱,也必须罚钱。

杨广孝亦轻轻点头,道:“如此安排甚妥。”

“还有都察院。”朱允熥目光内精芒一闪,道:“都察院亦要大改,原来的职责主要作为三法司之一,监督办案审案,日后只作为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监察百官。”

“加强都察院的监察之权。”

“对于官员违反朝廷法令,品德低劣等诸多行为进行监察,派出监察御史巡视天下。”

在朱允熥看来,都察院是非常有用的监察机关。

一方面,都察院皆是文官,从上到下,朝廷所有官员对于都察院监察,并不存在任何抵触情绪,天下官员的接受度很高,由他们对官员进行监察,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正因为这些人只是言官,且没有除监察之外的任何实际职务,所以哪怕他们掌握了监察大权,也不可能威胁到皇权。

说白了,都察院的御史,在外面见官大三级只是表象。

皇帝要杀他们,就如同杀一只鸡一样的简单。

这与杀武将,或杀其他手握实权的朝廷大臣,都是不同的逻辑。

为什么有明一朝,皇帝仍然不是特别愿意重用都察院,反正更喜欢用厂卫呢?

究竟根源,自然是皇权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对都察院言官的控制力太弱,远远不如厂卫。

言官们动辄用“死谏”来威胁皇帝。

皇帝当然不可能喜欢这些人。

但即使这样,哪怕经常与皇帝对着干,但历经许多个皇帝,都察院监察百官的权力却始终没有被废除。

因为皇帝心中也很清楚,尽管这些言官经常与自己唱对台戏,他们仍然是监察百官最适合的人选。

都察院的言官,可以跪在朝堂外面说:“皇帝,你今天必须要按我说的办,不然我就跪死在这里!”

让皇帝下不了台。

但朝臣们对这种事情,早已习以为常。

对皇帝而言,也只是面子上的难堪。

如果换一个武将,或者哪怕换一个有实权的大臣,做同样的事情,那就真要天下震动了,皇权都可能因此而陷入风雨飘摇中。

言官监察百官的好处,就体现在这里。

说到底,都察院威风凛凛的御史,实际上是一群最没有权力的人。

皇帝完全可以当他们说的话都是放屁,不予理会。

需要的时候,又可以用他们特别会喷的嘴巴,能杀人的笔作为刀剑,去挟制百官。

所以,只需加强对儒家读书人的控制,用都察院的言官去钳制百官,实际上是比重用厂卫更好的选择。

历史上,大明的皇帝都很清楚这一点。

但因为种种原因,有明一朝,没有一个皇帝彻底驾驭了儒家文化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

没有一个皇帝与文官集团不存在深刻而尖锐的矛盾。

因此,他们明知都察院言官很好用,却又不得不用厂卫。

朱允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

与其用厂卫去对抗读书人,促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代表皇权的厂卫,还不如从文官集团内部搞分裂,从而彻底瓦解他们的团结,控制这些人。

说完,朱允熥的目光望向杨士奇:“就由你去担任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将袁泰同党全部铲除,担负起监察天下百官的重任。”

杨士奇脸露震惊之色。

他自被朱允熥提拨,不久即被老朱召见,受封翰林院侍讲学士。

此后便一直在太孙殿下身旁办事,在朝中也可谓是炙手可热。

但说到底,翰林院侍讲学士不过是从五品的官职,无非是职位特殊,乃是太孙殿下身边亲近之人,才有杨士奇今天的权势。

他不过是借势而已。

他的“权势”,是太孙殿下的,并非源于自身。

就类似于后世领导身边的秘书。

但都察院左都御史,又称总宪,乃是都察院主管,掌院事,货真价实的朝廷重臣。

这便是外放重用了!

此前朱允熥给杨士奇委派的差使虽然不少,可一直是以侍讲学士的身份去督办的。

原以为自己外放,恐怕要等到朱允熥继承大位之后,潜邸旧臣,历来如此。

却没有想到,朱允熥竟让他现在去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这……这恐怕不太合适吧。”杨士奇受宠若惊道:“我在朝中的资历还太浅,骤然担任左都御史之职,只恐难以服众。”

“有什么不合适的?”朱允熥道:“袁泰犯了死罪,都察院要清洗,肃清袁泰余孽。你是我身边最信任之人,由你去做此事,最合适不过了。”

“若都察院有人不服气,或者借故与你作对的,只管将其肃清就是。”

都察院是一柄锋利的剑,但必须要绝对掌控在自己手中。

如果脱离掌控,那便会为敌人为用,反而倒伤自己。

历史上这样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

杨士奇如今在自己身边也历练颇多,对朝中各项事务皆已相对熟悉,是时候放出去让其大展手脚了。

“谢太孙殿下。”杨士奇没有再推辞,行礼谢恩。

布置完毕后,朱允熥又道:“朱高炽调回京来,主管新刑部,但我身边还缺少一把尖刀,这个人,不需要有太高的品德,但一定要够狠、够毒,也足够有能力,你们可有合适的人选?”

这次经历黄子澄和齐泰搞出来的风波,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身边需要一个帮着干“脏活”的人。

姚广孝和杨士奇显然不适合。

因为这个人,要能随时丢出来,帮自己“背锅”。

就好像老朱用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调查胡惟庸案一案一样。

先用毛骧对付胡惟庸及其党羽,再将毛骧也处死,以平息天下怒火。

原来朱允熥也曾想过,让朱高炽充当此任。

但最后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太合适。

朱高炽毕竟燕王朱棣的儿子,是自己的堂兄弟。

税务司一事,也算是立下的汗马功劳。

因此而得罪的朝臣,也足够多了。

可真让他干一些背锅的事,并没有真正的“忠犬”那么好用。

忠犬可以让他咬谁就咬谁,但朱高炽仍然只能引导,激将……有时候会不太方便。

杨士奇和姚广孝都是何等聪明之人,一听朱允熥的话,立即便闻弦而知雅意。

顿时皆陷入了沉思。

这样的人,还真不太好找。

朱允熥便道:“也不必急于一时,待到朱高炽那王八羔子回来了再说。”

话音刚落,外面便有人来报:“太孙殿下,小王爷回京了,正在外面求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