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移民令(2 / 2)
这份圣旨也算是来得正好,顾槿帮村民们寄出去的家书上路还不到一个月。要是考虑上之后雪天路滑,送信迟滞,他们的家书也刚好能在统计移民名单的时候送达。
到时候,豫州、齐鲁和荆楚三地的家眷接到家书后,把自己家的名字报上去,之后等着安排就可以。
而家不在那三个省府的,也有半年的时间处理好老家事务,完成夏收。之后便可以就近赶到任意一个省,加入移民大军,顺利北上。
只不过想要搭这个便车,还是得跟景睿帝讲明白,让他多拨一些银子出来。
顾槿有那个自信,景睿帝一定会同意,他巴不得所有人都能不吵不闹的自愿迁到冀州。
而且这些家眷的迁徙不同于一户出一丁,是举家搬迁,除了年轻壮劳力外,还有妇人和孩子。
妇人们能和丈夫团聚,冀州的人口增长就有了希望;孩子还能弥补冀州人口的断层。总的来说,比起男女老少不均衡的人口,这样的举家搬迁更能解决冀州当前的问题。
就在顾槿提笔写下:“然农夫和亲眷饱受夫妻分离、骨肉分离之苦”这一句时,她突然想到,为何移民就不能举家搬迁呢?
按照征兵的法子固然公平,可要是真的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这样的法子,那些上有父母赡养、下有幼童照顾的人家,留哪个才好?
夫妻带着孩子北迁,独留老父老母在家?
还是说带上父母和孩子,将媳妇抛下?
好像不管怎么选,总是有化不开的矛盾。
越想,顾槿就越觉得,举家搬迁才是最人性化的法子。
这个年代,很多人家中总有兄弟姐妹。如果老父老母受不了长途迁徙,那就采用分家的法子,留一支人照顾双亲,另一支人北迁。
至于家中是独子的,就把父母都带上,路上多加照应。总好过之后老人独守空旷的老屋,日日盼儿归,却到死不能相见。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这么想着,顾槿决定将这份建议也写上去。不管景睿帝最后会不会采纳,努力争取一下,没准就能让世间少一些骨肉分离之苦。
奏章写好,顾槿又检查了好几遍,确保自己的措辞不会惹得景睿帝不高兴而弄巧成拙,这才放心地封上了火漆。
这之后,她亲自跑了一趟李志明的村子,将迁徙令的消息宣告了出去。原因无他,是为了安定众人的心。
家书虽然寄出,可久久收不到回信,再耐心的人也难免等得浮躁。
现在有了顾槿亲口传达的迁徙令,众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等待虽漫长,却因为有了期限,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