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得辱方能负得了重(1 / 1)

加入书签

古人常以“忍辱负重”形容那些有定力、能担当、善谋划的领导者。确实,领导者能做到这一点,方算走进了领导社交潜规则的殿堂。对于高明的领导者来说,忍辱负重不一定是十分被动局面下的无奈之举,而是可以作为以藏为进的策略加以运用。

许多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信奉着一个字——“忍”,虽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内涵的却少之又少。许多人将一幅幅“忍”字字画悬挂于客厅、卧室、钥匙扣……之上,然而他们就像“叶公好龙”一般,喜欢的不是真“忍”,而是书画上的假“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小不忍则乱大谋”,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那么,到底要忍什么?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忍辱负重。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也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大有学问,忍耐包括很多种。当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

与别人发生误会时的忍耐,那只是一时的容忍,比较容易做到。难得的是在漫长时间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折磨,而只为完成心中的理想。这种忍耐力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做人最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锐气,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我们仍然身处在种种算计和争斗里,有些纷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只要你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忍耐力反而会更加富有魅力和内涵。

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领导者的宽广胸怀。人生总有低谷,有巅峰。只有那些在低谷中还能坦然处之的领导者,才是真正懂社交潜规则有智慧的人。走过低谷,前面就是海阔的天空。回过头来,那些在低谷里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日子,那些在寂寞里执著的日子,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