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残缺的金刚经(2 / 2)
“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我再问你,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
“不能。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那是一种表象。”
“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如果有人按照《金刚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
曼殊室利等人在聆听了佛所说《金刚般若波罗密》之后,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心中豁然开朗,禁不住心中欣喜。他对李天说:“佛上大人,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自从我得慧眼以来,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以至于明心见性,生成实相。要知道这个人,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我所说的这个‘实相’,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只是一种称谓。还有,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金刚经》,我理解了它,信仰它,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这一点不足为难,问题是再过若干年,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如果他也能理解、信仰和受持,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什么意思呢?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是暂时的和虚妄的。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我们才会有所领悟,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
李天闻言点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后,内心不恐慌、不畏惧,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我所说的大智慧,仍如前说,只是一种指代,是一个名称而已。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这里所说的忍辱,也只是一种称谓,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内涵。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才是最高的。所以,做为佛教弟子,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如果有所执着,往往会产生偏见。所以我们佛教弟子的心,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
李天继续说:“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个是舍命布施,另一个是坚信《金刚经》中所说的道理,按此修行,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何况抄写传播,给人讲解此经,功劳就更大了。总而言之,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不可估量的功德。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人世间的佛。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连‘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都放不下,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不会聆听、接受和读诵,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无论在哪里,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一切人和神,都应供养。经之所在,就是塔庙之所在,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
“再者,一心向善的人,受持读诵此经,这个人先前的罪业,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胜过一千倍一万倍,甚至难以计算。若有一心向善的人,到了后来的末世,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说出来,有的人听说了,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狂乱,狐疑不信!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佛上大人,一心向善的人,一心想要明心见性悟道,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一心向善学佛的人,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首选应该立下这样的志向: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见性成佛,只到最后。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求得大智慧,实在没有一个定法。”
“佛教弟子也是这样,佛教弟子如果口出狂言,说自己要‘救一切众生出苦海’,那他就不叫佛教弟子了。为什么呢?佛法不是刻意能够模仿的,佛法是不留痕迹的,实在没有一个定法,可以叫做佛教弟子道或者佛教弟子行。所以佛说一切佛法,并无你我众生他人,高低长幼的概念。如果佛教弟子自己说:‘我要把佛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样说的人不是真正的佛教弟子!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正的庄严,只是比喻而已啊!如果一个佛教弟子深刻领会了‘无我’的道理,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弟子。”
“如果福与德是实实在在的,我反而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正因为真正的福德你觉得好象什么都没有,我才说这种福德多啊。”
“你认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见的吗?”
“不是,佛上大人。如来不能以佛具体的形象见到。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形象,并不是佛本身,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那么,如来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见到吗?”
“也不可以,佛上大人。如来不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出现。为什么呢?那种形象都是不真实的、虚妄的。”
“佛上大人,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听了这部经之后产生信念和信心吗?”
“你所说的‘众生’,并不是众生,也不是不可能是众生,所谓‘众生众生’,如来认为不是你所说的‘众生’,那是一种暂时的称谓。”
“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才是‘道’。用一颗无私欲无贪着的心去修行,一心向善,就可以得‘道’。我所说的‘善法’,你不要认为就是‘善法’,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你们不要以为佛主就是要度尽众生,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去度啊!如果真有众生需要我去教化,那我就有了‘自我、他人、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释迦摩,如来所说的‘我’,是一种抽象的指代,那些‘凡夫’,就以为真的有‘我’。释迦摩,所谓的‘凡夫’,那也是一种抽象的指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若以色见佛,以音声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佛主。你如果认为:‘如来不经过自我就可以得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如果认为什么都是‘空’和‘无’,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佛教弟子用无数多的珍宝来施舍于人,而另一个佛教弟子懂得了‘一切法无我,物我同一,心物一元,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后者所得到的功德要远远地胜过前者。要知道,以佛教弟子的境界,是不接受福德的。”
“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就是所谓的‘一合相’。我所说的‘一合相’,仍然只是一种指代和名词的借用。所谓的‘一合相’,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得清楚的,只有那些凡夫俗子,才会想从其中找出个究竟来。”
“一心求道的人,对于任何佛法,都应该这样去理解,这样去修行。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这叫‘不生法相’。我所说的‘法相’,并不是‘法相’,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宝来布施,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读诵传播此经。要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向众人讲授《金刚经》的意思。要明白,一切实际的方法,如同梦幻泡影,都是一闪即逝的。应该这样理解《金刚经》中所讲的一些道理。”
这是李天第一次讲述一部经文,虽然听上去是完整的,但是实际上,里面有部分缺失,这是一种遗憾,不过这种遗憾,在李天看来,是值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