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徐州大突围(七)(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徐州大突围(七)

经过一天的准备,第三天上午,随着马铮的一声令下,隶属于新五师、骑兵第88旅、总部野战医院、运输团、工兵团近两万六千余人的主力部队,按照演习计划,开始行动。

因为是演习,那就要有对手和假想敌!

于是乎,以靳桂为首的那批伤愈的老兵外加补充团的那些新兵就被马铮利用起来了,让他们换上日军的军装,扮做追击的日军。

就这样,一场后来被当作教科书式的大演习开始了!

马铮之所以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举行此次大演习,表面上是为了检验部队的战斗力,让新兵蛋子提前适应战场形势,提升他们的存活率。

但实际上只有马铮自己知道,今天所演习的内容,就是接下来他们将要真正执行的作战方案。

现在是演习,但同时也是预演!

关于接下来的徐州战役,马铮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尽量保证友军部队突围,同时特也想给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一个难忘的教训。

所以,他想到了一种新的战术——天炉战法!

贾谊在《鵩鸟赋》中曾说过: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所谓天炉战法,正是来自“天地为炉,造化为工”八个字。

这是抗战时期,名将薛岳在长沙会战中阻击日军所采用的战法,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绩。

几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十万人以上,薛将军靠此战成为无可争议的抗战中歼日最多的将领。

因战绩太过惊人,是役被英国报纸评价为同盟军一段时期内对邪恶轴心国的最大辉煌。薛将军也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及罗斯福总统颁发的独立勋章。

简单的说说天炉战法的特点:首先最大的特质就是敢战、能战的勇气!

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河山倾覆大半之时,不像别的军队一触即溃、弃城而逃,而是坚决一战,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血性!

其次才是对地形环境的最大利用,即所谓“天炉”的战法。

至于什么是天炉,就是将一个个作战单位分布在网状埋伏点上,采用诱击、伏击、侧击、尾击等多种方式有效伤敌。

其本质其实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诱敌深入,然后予以包围歼灭之。

而“天炉”则是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

长沙会战时,从岳阳下来,近150公里的铁路沿线,却有4条河流横跨其间。

薛岳便以此地形着棋布阵,由北而南,先是新墙河,这条河的南岸便是防卫长沙的第一线阵地,它的正面从鹿角到麦市,宽达100余公里,在这里摆了7个师的重兵,加上幕阜山上的游击队,足有10万人之多。

此战术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经此三战,指挥长沙大捷的薛岳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虽然马铮知道天炉战法的是怎么打的,也知道这种战术在对付日军横冲直撞的时候颇有奇效,但是实际作战和兵法推演完全是两回事儿。

而且天炉战法听起来是如此高大上,其实就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将地形及地理优势利用到极致,在每一寸每一厘土地上与日军进行拉锯作战。

将大部队时而分散时而合军,贯之以纵深穿插、潜入敌后却又倏而敌前、倏而敌侧的迂回战法,在前则断其首,在后则击其尾,在侧即啃其身,使日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当然也会夹之以诱敌深入、伏击作战,总之用尽手段,但求歼敌。

所以这样的战术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能使用的,也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驾驭的了得。

毕竟后退决战的先题条件是后退,而在日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后退再进行决战那可是需要极大地勇气。看看淞沪会战时期的国军,前期打的英勇无比,一旦等到部队后撤的时候,数十万大军撒丫子跑路了,军心都散了,还决战个屁!

所以,为了不使得部队到时候跑着跑着就散架了,马铮只能提前让部队熟悉这种战术。

到时候,日本人真正的追来了,再照葫芦画瓢,将这种战术运用到战场上,那就是轻车熟路,那就是有条不紊,那就是士兵有信心,胜利有指望!

按照马铮的计划,部队离开萧县的第一站是灵山寨,所部将会在这里留下一个团修筑防御工事,并至少在这里坚守八小时。

在“灵山寨阻击战”打响的时候,其余部队继续后撤,在炕山、古尚村、薛村以及五洞山继续修筑防御工事,阻击敌人。

与此同时,部队还要不断地在后撤的时候向着东西两线转进,绕到日军的侧后方,在不知不觉中将日军主力包围,最终聚而歼之。不同于以往的训练演习,所谓的修建工事什么的都是走个形式。

这一次所有的一切都要按照实战进行,工事也要按照实战进行,为此马铮还专门对工事的提出了诸多的要求,比如说战壕要有多深,有多少防炮洞,火力点要有多少个,要不要修建钢筋水泥碉堡等等。

除了装作日军的靳桂等人不会真的开枪外,一切都是按照真正的战争场景在进行。

虽然马铮也知道,即便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很难将这和真正的战争联系起来,但是这已经是眼下最好的办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